4教育目的知识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042609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81 大小:46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教育目的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4教育目的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4教育目的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4教育目的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4教育目的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教育目的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教育目的知识讲解(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 R.M.H.,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作用,(一)概念 1、广义 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2、狭义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

2、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4)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具体规定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效果预期。,学校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学校教育 目的结构 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各层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三级(课程目标),(二)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 (2)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定向 (3)对人的培养方向的规范 (4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 (5)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规范,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人的某种需要

3、的表达,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驱力的作用。 此外,由于教育目的具有标准和依据作用,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具有比较性,而比较本身就具有激励性。,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1)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总体评价。 (2)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评价。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教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3)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 (4)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教育过程是否有效,教师工作成绩的高低以

4、及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成长的状况如何,虽然可以也必须有非常细致的具体评价标准,但是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教育目的除了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 教育目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

5、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目标所组成。,各自的特点: 前者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原则和方向指针的意义。 后者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具体的,对各种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直接评价和认定的意义 就二者的关系看,前者是发展性教育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性教育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后者是前者实现的“必经路线”和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

6、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由国家(或一定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法令之中。,它内含国家或地区的意志和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等方面的需要,综合反映国家各方面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或地区在总体上把握各级各类教育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方向的根本所在,成为国家或地区检查、评估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方向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或地区教育体系的建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一类是以思想理论

7、为根基而存在。 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它虽没有明确的阐述但常常借助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如片面或单纯升学的教育目的。这是国家(或一定地区)在实现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是应格外注意和防止的。,在实践中,要注意这两种教育目的的相互影响的积极与消极两重性,注意分清各自所具有的不利因素,防止和避免消极影响。,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总之,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总是不

8、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水平的制约,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要适合其身心发展程度,身心发展的变化,要符合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从教育目的上反映了教育对象要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

9、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三)集中典型的观点 1、个体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子,在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是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许多现代社会学家。,3、教育无目的论。 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

10、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主张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统一。,5、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6、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四、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

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通,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 3、分工和私有制是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的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 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尽可能”是指在考虑社会条件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努力,尽其可能的多方面的去发展。“多方面

12、”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这六个字充分表明了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广度。 (2)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充分”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发展的深度和程度的要求和规定。“自由”首先是指个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其次是指个人的发展有不屈从于外界的客观条件。所以,质的方面的充分与自由不是在否定量上的尽可能与多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3)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统一”的含义包括两个要点:第一,统一于个体;第二,统一于物质生产的劳动的过程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分工的历史指明,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是否统一于个体或者

13、统一于劳动生产的过程当中,是区分发展性质是片面还是全面的根本标志。,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依据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依据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依据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小结: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构成,一、我国教育目的历史回顾,(一)清末时

14、期的教育目的 忠君尊孔,(二)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是最早提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教育家。1912年4月,身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针对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三民主义 1946年宪法“教育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人格、科学及生活智能。”,(三)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 从1949、1957、1958、1978、1985、1995、2002年都有不同的表述,并不断的完善。,1、194

15、9年12月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2、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教育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对我国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是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方针。,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

16、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6、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