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33324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章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第11章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第11章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第11章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第11章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章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章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课件(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2,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转轨国家(以苏联及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为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轨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俄罗斯转轨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3,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学习本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苏联、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严重弊端。,4,学习重点和难点

2、,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及其影响、激进转轨的原因、后果以及教训。 难点是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俄罗斯具有发展经济的潜力: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大的科技实力及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队伍等,但俄罗斯人口下降的势头非常明显,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投上阴影。,5,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 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6,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概况:前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其中俄罗斯面积最大、人

3、口最多、地位最重要(它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前苏联继承者,拥有核武器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俄罗斯虽失去前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但仍是世界大国,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工业和科技具有相当基础。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反法西斯的主力,经受14个帝国主义国家干涉和二战的考验,是世界第2经济强国。,7,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产品经济观和计划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否定商品和货币的重要作用,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在经济发展上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8,第十一章

4、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权力过于集中,计划过于僵化;实行统收统支,不注意经济核算,缺乏激励机制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此外,官僚主义与教条主义盛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资源配置日益不合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与俄罗斯的改革:自年斯大林逝世后,经过了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 5 次较大的改革。,9,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转入“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10,一、从“战时

5、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3实行“新经济政策”,11,1实行工业国有化,背景 具体政策 工业国有化,12,背 景,1917年11月7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 革命前的俄国,虽然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并形成了垄断资本,但远远落后于美、英、法等国家,并且是个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13,工业国有化,11月14日就颁布实施了工人监督条例,规定在工业、商业、银行、农业、运输业和合作社等有雇佣工人的企业成立工人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企业的生产购销和

6、一些财务活动。 从1917年底开始,政府陆续通过法令对银行、大工业企业、运输业、对外贸易实行了国有化,在1918年中,国家已将全部银行、运输业、对外贸易和3/4 的工业资本掌握在政府手里。,14,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背景 主要内容 评价,15,背 景,1918年上半年,国内外两股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向俄国发起进攻。英、法、日、德、美等14个国家不宣而战,从四面八方将军队开进俄国,对俄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很快占领了俄国3/4的国土。,16,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对整个工业实行单一国家所有制; (3)建立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4)粮食和其它一切生活必

7、需品的贸易由国家垄断; (5)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17,评 价,经济上国家垄断化,交易上实物化,分配上平均化,生活上供给化,政治上集权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应付战争的特殊产物,具有战时经济管制的性质。 这种以共产主义作旗帜的军事体制,从应付战争的角度来说,有效地集中、调动和使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对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18,3实行“新经济政策”,背景 主要内容 评价,19,背景,经过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的自卫战争,苏联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和削弱。 据苏联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20年大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4.1%,煤炭为30%,粮食产量为59%,交通运输也几乎瘫痪,粮

8、食和日用品严重匮乏。 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到处可见,军队也发生了喀琅施塔特水兵叛乱,整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0,“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自由贸易,改变国家畜业垄断制; (3)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 (4)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5)整顿国营经济,实行经济精算制和物质奖励原则; (6)加强计划管理,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1,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危机下不得不采取的政策,是对“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探索出了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

9、2,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到转入“战时经济”,1国家工业化及其特点 2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济”,23,工业化过程,1926年到1928年9月的工业化开始阶段。 1928年10月开始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全面开展阶段。 1933年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业化阶段。,24,工业化特点,(1)坚持高速度; (2)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3)坚持高积累、低消费。,25,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农业集体化进程 农业集体化特点 评价,26,农业集体化特点,(1)在农业中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形成了由集体农庄、农机站和国营

10、农场组成的公有制经济和大农业; (2)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3)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 (4)庄员和职工有权在规定范围内经营个人家庭副业,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27,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是不成功的。 它虽然建立了公有制的农业生产,但由于它建立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基础上,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强迫和暴力行为经常发生;由于它对农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客观规律,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使农业资源和农业机械力量遭到极大浪费和损害。,28,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济”,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18次大会决议中指出:

11、“现在,当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当时,德、意、日已经将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二战已在局部地区爆发,苏联已经意识到被卷入战争的危险,必须加强战备。 苏共18大 指出, “三五”计划的任务是发展国防工业,建立燃料、电力以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巨大的国家储备,并确定在苏联东部地区建设一批同类型的工业“副厂”和扩大煤炭、钢铁与石油生产基地,加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29,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30,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1)严格的指令性的计划制度; (2)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

12、; (3)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3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 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3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

13、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33,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34,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战后经济恢复情况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35,战后经济恢复情况,“四五”计划得到比较顺利完成。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6%和13.6%,到195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达到并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 但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恢

14、复和发展缓慢。 消费品仍然不足,商店排队购物现象司空见惯,人民生活改善有限。,36,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农业政策和体制 (1)大力提倡发展个人副业; (2)大规模开垦荒地; (3)勒令取消农机站。 2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将中央部分计划权限下放给地方; (2)以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为中心,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 (3)改革重点从宏观层次转向微观层次的企业。 3政治体制改革,37,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是对传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赫鲁晓夫的胆识和勇气是值得称赞的,他开创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之风更是应该肯定的,他的一些改革措施

15、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他无视改革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不进行改革总体设计和改革措施的试验,采取盲动的反复无常的政策和措施,注定其改革必然失败。,38,主要内容 评价,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39,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1推行“新经济体制” (1)恢复以部门管理为主、适当兼顾地区管理的体制; (2)改进计划工作,提高计划、指标体系和计划方法的科学性; (3)扩大企业权利; (4)加强经济核算; (5)加强经济刺激; (6)改进物资供应办法;,40,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8)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9)建立联合公司。 2改善和加强农业 (1

16、)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2)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地面积; (3)发展农工综合体。,41,表11-1 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42,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既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的改革,没能动摇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也没有改变以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路线。 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重大调整;产业结构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并未得到重大改善,消费品质量低劣、食品供应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整个经济以增加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粗放式经营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43,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1.经济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 3.“819”事件和苏联解体,44,经济体制改革,以企业为基本环节,以提高计划的效果和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为基本方向,以建立“完整、有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为目标。 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者变成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取消指令性计划;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对上级行政部门的依附关系;国家管理经济由行政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