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2951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解读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4)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核心提炼 (1)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2)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这些都促进了

2、思想解放。(3)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指引民族资产阶级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4)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随之传入中国。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潮流1“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代表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

3、)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2)代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教材补遗 道器之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而生的万物本原,或一

4、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知识点二 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1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主张a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局限性:为康梁维新思想奠

5、定了基础,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2)维新变法思想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3)代表人物康有为a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b出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c策划新政,期望以西方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梁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b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d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4)历史评价爱国性:提

6、出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启蒙性: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腐朽文化。2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背景(1)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的失败(2)阶级状况: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3)组织基础: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4)孙中山的革命探索深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选择了革命道路(1)孙中山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2)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3)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提出1905年,孙中山

7、提出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不久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内容(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1)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

8、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评价(1)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3)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理论指导(4)未明确提出反帝目标(1)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成为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国民革命的开展实践(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2)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的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3)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旗帜

9、,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均告失败(1)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国共两党进行了国共合作(2)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名师点睛名师助学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而言,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狭义而言,指晚清民初欧美学术思想的传入。构图解史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名师助学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体用观洋务派的“体”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伦理纲常,“用”指西方的先进技术,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维新派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先进技术是“用”,主张建立民主制度,发展资

10、本主义。构图解史 “中体西用”名师助学 (1)正确区分维新派与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态度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打倒孔教。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新文化运动中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恰好发生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以后,发生在主权不保、国将不国之际。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不但抵制了那些卖国行为,而且使民气高扬,思想界、学术界与整个社会的面貌为之一振。可以说,救亡促进了启蒙。名师助学 (1)“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

11、,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节制资本”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并非倾向社会主义。(2)新三民主义的特点内容新a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b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c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思想新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精巧识记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一个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两个阶段: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次革命:民族革命(前提)、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补充)。四大成

12、果: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兴起国民大革命。五大转变:由从医救民到政治救国;由和平改良到暴力革命;由集中推翻清政府到全面反帝反封建;由依靠军阀到建立革命武装;由资产阶级独立奋斗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教材补遗 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从原来的排满发展到反帝,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则,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实

13、现“耕者有其田”。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曾起过巨大的作用。3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的诞生背景a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b经济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c政治局面: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梦想恢复帝制,而资产阶级却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d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兴起a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b代表人物

14、及指导思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前期的指导思想。c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2)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者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成为新文学的典范。(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

15、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教材补遗 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知识点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1)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开展。(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表现(1)五四运动前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2)五四运动后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