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作业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2916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作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此次战争结束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打败了中国,占领了朝鲜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使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因此它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而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从而扩大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

2、订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联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外国列强改变以往划分殖民地的策略,而转以“以华治华”策略,控制清政府统治中国,排除C项。2(2020河北衡水摸底)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

3、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反映了当时中国舆论界的盲目自大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朝统治者动员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申报属于社会舆论,不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3(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各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千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C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答案D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4、,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项;是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并不是晚清政府积极引进,故B项错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是在华企业激增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4(2019重庆区县高二期末)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为北洋海军制定了保全军舰、保护海上运输线、寻机袭击日军运兵船队等作战原则;日本在战前拟定的侵略计划的重点是:日本海军寻机消灭北洋舰队,为陆军登陆华北创造条件。据此可知,影响这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是()A陆军实力强弱 B海军作战战略C陆海攻防配合 D综合国力强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

5、北洋海军实行以保船为主要目的的防御战略,侵华日军以海上决战、夺取黄海等海域制海权为战略重点,所以影响这场战争结局的最重要因素是海军作战,不是陆军的较量,故选B项,排除A、C两项;综合国力的强弱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5(2019广东佛山一中月考)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A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B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甲午战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的“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即是列强瓜分中国

6、的表现,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列强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排除A项;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6(2019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D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答案D解析材料“日本1889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反映了日本掠夺中国原棉的企图,说明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故D项正确。1889年之前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早已经被打破,故A项排除;材料没

7、有反映中国与日本争夺原料,故B项排除;1889年之前中国早已经融入世界市场,故C项排除。7(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1896年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一年后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于是英国来相诘责。这表明()A英法意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B英国视江洪为其势力范围C英法在江洪进行激烈的争夺D法国无意在江洪攫取权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阻止他国在江洪扩展势力,俨然把江洪为其势力范围,故选B项。英法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而不是维护,排除A项;英法在江洪的争夺采用的是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看不出激烈争夺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

8、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可知法国有意在江洪攫取权益,排除D项。8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知,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群众基础,故A、B、C三项错误。9(2019重庆一中高二期末)“准许各

9、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派兵驻扎;北京到大沽的炮台一律拆除;天津周围20里之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表明()A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C列强改变了瓜分中国的做法D清政府放弃一切自强努力答案C解析材料中西方各国派兵驻扎到中国铁路要地、拆除中国的军事设施、不准中国军队驻扎,表明列强惧怕中国人民的反抗,故在军事上加以防范,这主要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C项正确。天津条约使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A项错误;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2019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期末)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

10、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惩办义和团、赔款以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内容,均有利于维护在华特权,故A项正确;扶植清政府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以后,列强已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故C项错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11(2019江苏徐州高二期末)漫画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成为记录历史

11、的载体。如图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使()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B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C列强获得通商口岸设厂权利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内容可知当时象征中国的龙被卡在了象征北京的城门中,标题德文意思是“战争在中国”,龙的对面是拿着武士刀的日本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入北京应当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这次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通商口岸设厂权利,排除C项。12(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

12、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A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B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根据“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可知该认识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解决不了中国的根本问题,必须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体现了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选D项,排除B项;该认识并没有挽救甲午战败的危机,故排除A项;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的表述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四川蓬南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海军参

13、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如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国射手(在战斗中)瞄得再精确一点,中国舰队本可赢得这场海战的全部胜利”。摘编自孟悦什么

14、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材料二当日本自1868年进入著名的明治维新阶段时,被后人称为“洋务运动”的企业至少已有了十年之久的尝试。被称为“现代化”的那些实践及其成果有组织地翻译西书计划(1867年)、科技人才的搜罗、外籍技术人员的聘请、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蒸汽机的制造和运用(1863年)、工业科技进行的武器制造都早于明治维新。毫不奇怪,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清帝国洋务运动企业的许多军事生产技术的指标都高于日本同类企业。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1)材料一中两位军事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

15、日战争清政府最终战败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的共性因素。答案(1)观点:黄海大战中,中国海军实力强于日本,如果在装备和技术上进一步提高,能够战胜日本。不正确。(2)主观上: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极端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战前清政府对战争未作认真准备,期待外国调停;战争中慈禧太后、李鸿章执行妥协投降的政策,使清军陷于被动;部分清军将领临阵脱逃,动摇了军心。客观上:日本政治制度先进,战前准备充分,蓄谋已久。(3)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争胜利的根本不在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在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一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作出判断。第(2)问,从政治、统治阶级的态度、中日双方差距等方面分析。第(3)问,从制度方面分析作答。14(2019河北香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