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2520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 2 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考纲要求核心素养 1.人体神经调节的 结构基础和调节过 程 2神经冲动的产 生、传导和传递 3 人脑的高级功能 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被破坏对功能 的影响,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 念。 科学思维 通过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及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分析与综 合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射与反射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132 页 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 1反射与反射弧 2神经元 (1)结构 神经元 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 突起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 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 结

2、构模式图如下: 2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3反射弧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 题型 1反射的条件及其类型的判断 方法技巧 (1)“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 要有适宜刺激(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2)“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 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

3、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 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 错误;铃声 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 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 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 皮层神经中枢参加,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 神经中枢在脊髓, D 错误。 答案:C 2现象: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小明 3 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 正确

4、的是() 选项比较项目现象现象 A反射弧的完整性不完整完整 B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要一定需要 C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少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 量 多少 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 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 B 正确;现象中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两现象中与缩手 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答案:B 题型 2反射弧的判断 方法技巧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传出、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

5、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 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 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 出神经。 3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 进行了如下实验: 4 刺激前 的处理 用硫酸刺 激的部位 实验结果 实验一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 上的皮肤 左后肢中趾左后肢不能运动 实验二不作处理右后肢中趾右后肢能运动 实验三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 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 (一次)

6、右后肢中趾(每隔 1 min 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 3 min 后不能运动 实验四实验三后立即实验 右侧背部(每隔 1 min 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 5 min 后不能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实验时, 损毁蛙脑的目的是 _ _。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 醉的先后顺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 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解析:(1)因蛙脑已经损毁,故该实验过程中,

7、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 髓;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实验一与 实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由此导致实验结果不同, 这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3)在实验三、四中与右后肢肌肉 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实验三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即刺激的是感 受器,右后肢在 3 min 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入神经被彻底麻 醉所需时间约为 3 min;实验四用硫酸刺激右侧背部即刺激的是传出神经,右后 肢在 5 min 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出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 大于 5 min。综上分析,坐骨神经中

8、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答案:(1)脊髓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皮肤内(3)传入神经 方法技巧 5 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 (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 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 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 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 (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 骼肌。 (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然后刺 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133 页 基础突破

9、抓基础,自主学习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树突 (2)传递过程 6 (3)神经递质 种类 兴奋性递质:使下一神经元兴奋,如乙酰胆碱 抑制性递质:使下一神经元抑制,如甘氨酸 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 作用: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去向: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 传递做好准备。 特别提醒 (1)突触小体突触 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 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 触后膜。

10、 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 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 1膜电位的测量与解读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 项目 测量方法测量结果 7 静息 电位 电流计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 内 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续表 测量 项目 测量方法测量结果 动作 电位 电流计两极都接 膜外(或内)侧 指针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 点由于 K 外流,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b 点受到

11、刺激,Na 通道开放,Na内流 bc 段(不包括 c 点)Na 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cd 段(不包括 c 点)K 外流静息电位恢复过程 de 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 K泵活动加强,排 Na吸 K,使膜内外离子 分布恢复到初始静息水平 特别提醒 (1)细胞内外 K 、Na浓度对神经电位的影响不同。细胞外液中 K浓度会影响神 经元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 Na 浓度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几乎无影响;细 胞外液中 Na 浓度会影响受刺激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 K浓 度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几乎无影响。 (2)兴奋产生和传导中 K 、Na的运输方式不同。 静息电位产生时,K 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

1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 8 助扩散; 动作电位产生时,Na 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属 于协助扩散; 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 K 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 NaK泵排 Na吸 K 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为消耗 ATP 的主动运输。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 题型 1兴奋产生与传导的分析 1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 1 所示,图 2 是将同一测量装置 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 1 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 B图 2 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 mV C图 2 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未处理),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 2 中若

13、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 化 解析: 图 1 为静息状态, 钾离子外流, 但膜内钾离子浓度始终比膜外高, A 错误; 图 2 中电流计微电极均置于膜外,所测电压应为 0 mV,B 错误;图 2 中若在 处给予适宜刺激,两微电极处先后发生电位变化,电表指针偏转两次,C 正确; 图 2 中若在处给予刺激, 处阻断电流通过, 则仅右侧微电极处发生电位变化, 电表指针偏转一次,D 错误。 答案:C 2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 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9 Aab 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 段主要是 Na 外流的结果

14、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 Na 浓度,则 d 点将上移 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 Cl 内流,则 c 点将下移 解析:图示为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未受刺激时,神经纤 维处于静息状态;bd 段表示受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主要是 Na 内流的 结果;若增加培养液中 Na 浓度,会使 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变大,d 点上移; 若刺激后,Cl 内流,使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静息电位增大,c 点下移。 答案:B 方法规律 Na 、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1膜外 K 浓度影响静息电位 (1)K 浓度升高电位峰值降低 (2)K 浓度降低电位峰值升高 2膜外 Na 浓度影响动作电位 (1)Na 浓度

15、升高电位峰值升高 (2)Na 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 题型 2兴奋传递过程的分析 3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 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C 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图丙中物质 a 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丙的 b 如果不能与 a 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解析:图甲中 A、B 为两个神经元,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图乙为突触 的放大图, 由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组成, 图丙为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 10 图甲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

16、号,A 错误;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 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B 错误;图丙中物质 a 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 泌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C 正确;图丙的 b 如果不能与 a 结合,则不会引起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 错误。 答案:C 4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 通道开放,使 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 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 错误;乙神经元兴 奋释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