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剖析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2426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剖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1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剖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1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剖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1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剖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1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剖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剖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剖析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筛选信息、分析综合,(20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12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

2、,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

3、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今天子圣政一新矣取传禅诏赦宣读之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妻子不可为贼污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昭跃马从缺城出 A B C 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排除不能体现观点的语句。写的是朱昭的勇辩;写的是朱昭骑马出城。 【答案】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

4、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以正确理解全文为前提。“害死守兵”错,文中说“贼大惧,以利啖守兵”。 【答案】D

5、,【参考译文】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得以晋升,逐步升至秉义郎,他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宣和末年,他做了震威城兵马监押,代理城中事务。金兵入侵,夏人乘虚攻下河外的众多城镇。震威距离府州三百里,十分孤立无助。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勇猛敏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们,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上的官兵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木鹅、云梯、冲车准备登上城墙,箭好像雨一样(向他

6、们射去),他们最终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敌人的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悟儿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用毡盾挡着自己,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敞着衣襟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勇敢!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悟儿思齐放下盾牌上前,责备宋朝失信,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订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要被我攻下,麟府诸城池都已经归我所有,你凭什么不投降?”,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地改正了过错,自己进行了内禅。现在天子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各城池投降的人很多(都在

7、),朱昭的旧识在旁边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有什么用?”朱昭怒斥他说:“你们这些人背信弃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大骂着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大多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再也不能支撑下去了。,朱昭回去后坐在公事厅里,召集诸位校将,对他们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能被贼人污辱,我先杀了我的妻儿,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的士兵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

8、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得以进入城中。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朱昭骑着马从城墙的缺口处逃出,马翻坠入了壕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生擒他。朱昭瞪着双眼持着剑,贼人没有一个敢上前,随后他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及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1整体阅读,把握基本信息 阅读要有全局观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层次。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

9、就完全读懂,可运用“跳读”法,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分清所给信息材料的类属,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1)史传文章的信息要素 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 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中心人物做了哪些事情?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人物道德、性格、情感怎样? 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 作者在叙述人物、事件时用了哪些褒义词或假托文中哪个人物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试题中要求翻译的这几句话大都代表作者或人物的观点、态度,其内容关键在哪里?,(2)政论文章的信息要素 文章是针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用了哪些论据? 哪些语句直接表明作者的

10、观点? 哪些语句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文章怎样表现因果关系?是一因一果,还是数因一果,亦或是层递因果?,2重点突破,逐项排除 做题时,一般是依次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但对无把握的信息可以先放下,在所给的几条信息中,一定有干扰最小的错误项,先以此为突破口切入选项,一般能排除一两项,然后比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作重点辨析,这样可以减少纠缠,提高时效,保证准确度。要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可采用的直接方法有:,(1)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2)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

11、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3)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度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3判断正误,选准答案 命题者在题目的选项中常常设置的主要陷阱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强加关系、以偏概全、时间错位、叙事混乱等。,二、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1依据文体,整体把握 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要注意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 (1)对于记叙性文字,要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综合。品质定位

12、,才能胸中有数,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2)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 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3借助注释,巧解题目 材料后面出示的注释,有的是为解决

13、知识问题,有的实际上是在为考生作提示,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文意。因此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命题人常常设置一些“误区”让考生进行判断,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一考点题型的常见错项设置有: (1)夸大事实,使考生在解题时被迷惑,错选答案。 (2)偷换概念,混淆是非。 (3)正误相杂,以假扰真。,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 1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对人物言行的态度 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

14、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2综合分散隐含信息来提炼作者观点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两种形式: (1)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运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借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2)直接表达:是指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

15、,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但较多的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一、(2010年淄博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钜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

16、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大军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德祐元年七月,至潭,潭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 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有删改) 【注】火具:火攻战具。大军:此指元兵。,1下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