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商鞅变法的背景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23311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商鞅变法的背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课商鞅变法的背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课商鞅变法的背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课商鞅变法的背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课商鞅变法的背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课商鞅变法的背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商鞅变法的背景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他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 代?,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概念: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

2、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 农业上: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 农田施肥:沤肥技术;荒地开垦: 手工业上: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影响: 土地私有制确立。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目的:地主阶级要求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建立和强化封建

3、专制统治; 途径:变革 上层建筑的变化:封建专制统治奴隶主贵族制度;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世卿世禄; 俸禄制封邑制; 中央集权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要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 (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 (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 私学兴盛

4、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根本原因 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直接动力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管仲,李悝,吴起,齐国“相地而衰征”: 含义:“衰”即等级次第;根据土地多少和田

5、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实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影响: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 含义: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 具体方法:按亩收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 实质: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尽地力之教: 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意思是: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

6、入。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时要象防备寇盗到来那样迅速,以免遭受损失。这些都是很好的农业技术经验,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作用。,平籴(d)法: 目的: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实质: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 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

7、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 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的内容是 “ 具其加减 ”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 似于近代刑法

8、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国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经为蓝本。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

9、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按照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必要性: (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 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

10、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 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 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秦献公)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渭水北岸。li)、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 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11、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 秦国质朴、强悍、尚武的民风。急公斗勇的民风士气,只要有合理严格的制度约束,就能凝聚成统一的意志,形成强大的战斗力。,(2)历史机遇: 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 D、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2 、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3、战国时下列不支持变法运动的人是 A、占有大量私田的奴隶主 B、战场上立功的将士 C、依靠奴隶劳动生存的奴隶主贵族 D、拥有雄厚资财的大商人,4、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 5、公元前4世纪,秦国变法改革有许多有利条件,主要包括( ) 国君权力集中人们对法家思想的认同感 尚武的风气政治、经济、文化先进 A. B. C. D. 6、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