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讲义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97087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77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讲义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讲义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讲义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讲义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讲义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讲义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讲义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材(浙教版)编写的几点思考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第一部分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关于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有多种提法: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左考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使受教育者达到自学与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了解与应用信息资源与工具,具有基本的信息能力。,1992年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倡者多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能认识到

2、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 能确定问题对信息的需求,能确定信息源以及成功的检索方案。 能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 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九大标准:,能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这九条标准体现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

3、的行为 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 能力; 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现代社会除了物质和能源之外,还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息。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蕴含于各种事物之中,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错综复杂的信息处理。标准提出了

4、“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关于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标准“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2.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其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承担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方法。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对学生是终生有用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资源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信息氛围,创造

5、良好的学习条件。,3. 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关注全体学生,一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机会;二是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标准对课程的设计,“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4.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 术进行创新实践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环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提出问题,逐步展开。让学生

6、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信息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学与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要使学生充分感悟与理解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即信息文化,是课程的任务之一。标准要求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5. 注重合作交流,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以上五条基本理念是“标准”提出的,这里再对其中两点谈一些个人感受。,1.关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求解不只是信息科

7、学技术才有的任务,它是一个几乎存在于任何领域的话题。 用计算机作工具来解决问题有几个阶段: 阶段 1:理解问题 阶段 2:得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阶段 3:方法算法算法描述算法实现(程序、上机) 阶段 4:算法分析(评估算法的效率) 以上阶段1阶段3可用下图表示:,其中第一和第二个方框可分别分解为: 办公事务处理 管理信息处理 确定问题类型 多媒体信息处理确定解题目标 过程控制 科学计算 现有模型、算法和工具的使用 建立模型、寻找 算法和工具 建立相应的模型;设计算法和编程,由上图可见“算法”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算法”是基础性的概念,学习它是终生起作用的。,2. 关于信息文化

8、,“标准”中提“信息文化”,也有文章提“信息技术文化”。 对于文化,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信息技术就是文化,所以再说“信息文化”就没有意义;另一种观点是认为它不仅是信息技术自身,它还是一种文化,即,信息科技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信息文化,是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由此可以体会信息科技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信息科技进步的历史轨迹,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我们赞成第二种观点。,选题参考:,网络文化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 信息交换与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 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三、 课

9、程设计思路 1. 课程设计的三个特点: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 程目标;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 课程内容的编排采用模块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模块结构,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其余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也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3. 关于学业的认定 标准规定:“修满4

10、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四、 课程目标 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提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1.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 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3.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前提下,标准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了目标的具体要求。,第二部分 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一、全面考虑课

11、程结构,明确课程定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有六个模块。应从整体出发来考虑这六个模块的内容建构及相互联系,明确课程定位,才能从教材这一领域落实必修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选修模块则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的要求。标准对六个模块的各自教学要求作了明确的阐述。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考虑了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又顾及后续课程,为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创造条件。,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明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中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技能的链接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

12、达、与交流为主线,说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见下图)。,二、 将“实践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贯彻这个精神,教材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设计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总称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些奥秘 。,这三类活动设置的原则是:“讨论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调查、讨论等达到学习目

13、的;“实践体验”活动则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上机自主获取知识;“综合探究”活动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类活动的开展其目的应不囿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是有益的。,三、 把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的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14、,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在各模块中均附有“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表中列出了三类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含有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既有共性要求,也有每项活动的个性要求。成绩的评定可以学生自评,也可以小组互评,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综合评价。教材中给出的是学生自评表,小组和教师的评定表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四、 教材注重“大局观”的引导 教材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注重全局性、实质性、根本性的知识之间的链接,而不是只注意具体操作的细节。教材各模块的每一章的小结中都附有“学习线路图”,这张图既可是学习引导图,又可作为一章学完后的总结图。教师应鼓励

15、学生自己设计小结图表,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种尝试,“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一开始就引进整个模块内容架构图(见附图)。可以从三个方面读这张图:一是层次性,由左向右推进,实质上反映了知识间的隶属与拓展的关系;二是连贯性,自上而下推进,局部反映了信息处理的过程;三是全局性,大致可以了解一个模块内容的结构。,第三部分 关于教学实施的几点建议,一、按各地的实际重组教材进行教学 我们对每门课都给出教学实施方案建议(一) 、 (二) 、 (三) 1. 内容的重组 如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框图与程序的教学 2. 对较难理解的概念有些学校可以不作要求:如信息编码、递归算法、多媒体的虚拟现实、网络中的OSI分层模型等 要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重视过程性评价方式(我们已设计了“评价软件系统”),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