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4第四讲建筑文化更新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62508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69 大小:5.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4第四讲建筑文化更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企业管理}4第四讲建筑文化更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企业管理}4第四讲建筑文化更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企业管理}4第四讲建筑文化更新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企业管理}4第四讲建筑文化更新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4第四讲建筑文化更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4第四讲建筑文化更新(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建筑文化,一、中国建筑起源与发展 (以教材阅读为主),1、 旧石器 : 天然岩洞 2、农耕时代:营造屋室 3、商 代:夯土技术、大宫室 4、春秋时期:瓦、砖、高台建筑 5、战国时期:木架建筑 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 6、秦 代: (270处)都城、宫殿、陵墓、 筑长城 7、汉 代: 木架建筑渐成熟 砖石建筑、拱券结构发展 8、魏晋南北朝:佛寺、佛塔、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是与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齐名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9、隋唐时期(成熟) 城市建设、木

2、架建筑、砖石建筑、 建筑装饰、设计、施工技术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代的木建筑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舒展 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斗拱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更是我国木质斗拱之鼻祖。成就了唐代简洁雄伟的建筑风格,表现了在结构和艺术上的高度统一。,/l,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五台山南禅寺,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佛光寺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建明珠、亚洲佛光,唐代的砖石建筑,西安的大雁塔砖石建造,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石

3、拱桥是用石块拼砌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宋代:园林兴起,建筑纤巧秀丽、注重 装饰,北宋于1103年颁发了由李诫编修的我国第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及技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著营造法式。,10、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简称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唯一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元代: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元朝统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因此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北京妙应寺白塔 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喇嘛塔,明代:建筑规模宏大、气象雄伟。 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防御建筑长城),清代:更崇尚工巧

4、华丽(玻璃引进) 皇家园林: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藏传佛教建筑、中西合璧的新形象,颐和园,雍和宫,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理念 1、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群体组合的美,中轴对称、方正 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为主; 2、注重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并于建筑物上施彩绘; 3、尊重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4、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宫殿和都城规 划的成就最高; 5、体现出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第三节: 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1、都城建筑 2、民居建筑 3、园林建筑 4、寺庙建筑 (讲课时,着重讲几个案例:如苏州园林、塔、四合院等),一、都城 都城是一个国

5、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国家的缩影。 “五大古都” 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 “七大古都” “五大古都”+杭州、河南安阳(殷墟),(一)都城规划的条件: 1、对自然条件严格的要求,背山面水。 2、要天下居中。尽可能位于国家中部、交通便利的 地方。 3、人文和经济发展条件。,(二)古代都城的结构布局特点: 1、大城和小城:自内而外 宫城、皇城、郭城 2、城门:每面有三个(城门)门道, 中间皇帝走,两边老百姓走。 3、城内的礼仪、祭祖建筑: 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宗庙等。 4、古代历史文化的中心:太学、国子监。,古长安城,现在的北京城:,天坛公园:有斋宫

6、、圜丘坛、祈年殿、长廊、万寿亭、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和古柏等名胜古迹。,地坛公园,太庙,社稷坛,明南京城浮雕,二、民居 民居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住点在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方面是有差异的。,土家族的吊脚楼,客家土楼,傣族村寨竹楼,蒙古包,陕北窑洞,藏族民居,北京四合院,1、北京四合院: 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2、典型特征: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3、四合院的结构: 大门、影壁第一进院(天井)、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东西厢房。各房有走廊,相互相连接。耳房、厨房、西南角为厕所,东南多是大门(石

7、板、砖、鹅卵石铺路,种花木),影壁,四合院的文化优势,1、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 2、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 3、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 4、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5、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的体现。 6、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关于中国园林,三、园林 1.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

8、大园林体系(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园林表现自然美。 布局形式特点为自由、变化、曲折, 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而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 贯穿“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 的哲学思想。,2、园林的定义: 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 亭台楼阁、庭院)和布置园路(回廊、小桥、曲径、楹联匾额、诗文字画)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3、中国传统园林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 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 苏州

9、四大名园: 拙政园(明) 留 园(明) 沧浪亭(宋) 狮子林(元),拙政园,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山水,精巧的私家园林,“万园之园”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火烧圆明园之后剩下的断壁颓垣,颐和园,昆明湖,万寿山,四、寺庙,1、传统宗庙: 属于中国礼制建筑 2、寺庙:寺庙建筑属于宗教建筑,五台山佛教建筑,恒山悬空寺,山西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 始建于北魏时期,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壁岩无阶,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从印度佛教艺术风格中国佛教建筑风格转化。 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

10、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体现其中。 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一)寺庙风格,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特有的佛塔形式, 即类似瓶子式样的喇嘛塔在全国各地建筑起来。 至清代,还出现了佛塔中的另一种类型金刚宝座塔,这种塔的基本型体肇源于印度。 此外,藏传佛教的寺院多建于山区,依山就势,布局自由,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出现了与过去传统佛寺不同的布局方式。,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北部 耸立着一座庄严的土塔,昆明妙湛寺塔,这是拉萨的重要标志。 正殿供奉着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布达拉宫,中国最大的喇嘛教寺院 西

11、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哲蚌寺,1694年康熙建,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雍和宫,(二)寺庙布局,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 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 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的左右两侧。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

12、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第三节 风水与环境一、堪舆学 堪舆,最早出自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所著淮南子;东汉许慎:“堪,天道;舆,地道。”堪舆术在汉、唐极盛一时,认识到了天、地、人应为一和谐整体。,二、基本取向: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在现有条件下,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顺应并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伦道德或行为准则即“人道”,亦应与“天道”一致:既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却可以而且必须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以之为楷模而加以运作,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满足人生需要。,第五节 家具文化(明清家具展示),玫瑰椅,椅子,床,柜子,屏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