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95877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学习目标 掌握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 掌握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机制与行为主体。 掌握国际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内涵。 了解国际相互依赖的主要理论。 掌握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内涵。,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第三节 国际投资理论 第四节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第五节 经济一体化理论,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一、早期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应该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消耗的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通过自由交换,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现在我们用两个国家、两

2、种商品的简单模型来说明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见表2.1和2.2:,表2.1 分工之前,(二)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在任何产品上均有优势的一国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最大的产品,而另一国则放弃生产其相对劣势最大的产品而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产品,一国即使生产率在任何一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有与他国进行生产分工的可能,并从分工中获得利益。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现在我们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型来说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见表2.3:,二、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赫俄模型

3、的基本内容是: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完全代替的,所以生产不同商品对各种要素在量上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商品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的商品。一个国家将生产并出口用自己相对丰富、密集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将进口用自己相对稀缺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各国应按各自生产要素的丰富与稀缺进行分工,能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价格,增加生产,通过自由贸易各国均可获利。,(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萨缪尔森认为,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代替物。由于每个国家出口的商品生产中,都密集地使用了它所拥有的丰富的生

4、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在各国间不能直接移动的情况下,各种要素相对价格会有差异,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会有差异,贸易将继续扩大,而贸易的扩大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贸易将会持续下去直至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同样,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将平均化,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平均化。,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一)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3年利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针对美国实际情况,对赫俄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出乎大家的预料,美国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的却是资本密

5、集型的产品,这与赫俄的理论推论正好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二)新要素学说 一是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二是研究与开发说。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而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多少可以改变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战后最有影响的国际分工理论之一 ,是美国学者维农和威尔士提出的 。 产品生命周期说明的是产品与生物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 创新期(Introduction Stage) 成长期(Growth Stage) 成熟期(Maturing Stage) 衰退期(Dec

6、lining Stage) 在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的企业行为、生产和出口有着不同的特征。,第二节生产要素流动理论,一、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 概念: 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从事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所必备的一切投入,即构成复杂的社会生产力系统诸多因素。即,生产要素是指使具体的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种类: 资本 劳动力 技术 土地 经济信息 经济管理,二、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机制与行为主体,(一)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1)供给或者需求的要素完全同质,供给者对于需求者或者需求者对于供给者双方都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易决策,一视同仁、互不歧视; 2)要素的供

7、给者或需求者的数目无限多,个人的销售量或购买量仅占总供给或总需求的极小部分,从而个人无法影响总成交量和价格; 3)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拥有关于市场的充分信息; 4)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皆可自由出入市场,因而,在这类市场中,任何单个的买者或卖者都无法通过操纵要素成交量和价格以得到额外的利益。,(二)完全垄断的要素市场 1)市场上仅有一个要素的供给者(需求者),因而要素供给量(需求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他的行为,其个人的供给量(需求量)就是整个市场上的总供给量(总需求量); 2)某类要素具有特殊的,难以为其他要素所替代的性质; 3)垄断性供给者(需求者)可独自决定要素的价格; 4)根据自己利益的需要

8、,供给者(需求者)会在不同的市场中制订不同的价格,以求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三)垄断性竞争的要素市场 在现实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大多数的要素市场属于这种类型。这一类市场介于上述两类极端市场之间,并且同时具备上述两类市场的某些特征。卖(买)方垄断性竞争市场的主要特征在于:卖(买)方数目非常多以至无法对各自的竞争者产生影响,这一点与完全竞争市场相似;然而,每一个卖(买)者所供给(需求)的要素在性质上很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其他要素可部分地而非完全地替代,这一点显然又与垄断市场相近。,第三节 国际投资理论,一、当代西方国际投资主要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9、 Theory) 创立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 创立者:美国人海默(Stephen H. Hymer)和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理论内容:对外直接投资与部门的垄断程度较高有关。 垄断优势的种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有以下几点:,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 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 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为其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垄断优势理论局限性,缺乏动态分析;

10、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出口或技术许可证的转让来获取利益; 该理论虽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作了很好的理论阐述,但它无法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的许多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垄断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物质生产部门跨国投资的地理布局。,(二)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创立年代:20世纪70年代 创立者:英国人巴克莱(Peter Buckley)和卡森(Mark Casson),加拿大人

11、拉格曼(Allan M. Rugman) 理论内容: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什么是内部化?,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市场内部化的过

12、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Industry-Specific Factor)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 2、区位特定因素(Region-Specific Factor)由于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的变动; 3、国家特定因素(Country-Specific Factor):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和财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 4、公司特定因素(Firm-Specific Factor)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内部化理论的贡献,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框架并能解释较大范围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内部化理

13、论分析具有动态性,更接近实际; 内部化理论研究和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扩展行为,不仅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增加与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而且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依据。,内部化理论局限性,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来寻找其对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内部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结构、竞争力量的影响等。 在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拓展解释方面,也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向一体化、无关多样化的跨国扩展行为则解释不了,可见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

14、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创立年代:20世纪70年代 创立者:英国人邓宁(John H. Dunning) 理论内容: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Specific Advantages)、区位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有上述3个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还决定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不同

15、方式:如果企业仅具有所有权优势,则应该选择许可模式(也称契约或技术转让)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企业既有所有权优势,也具有内部化优势,则应选择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企业同时具有所有权、内部化和国外区位三个优势,则应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开展国际化经营。,邓宁2005年在天津第二届国际投资促进论坛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贡献,它吸收借鉴了在此之前20年中出现的新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采用了折中和归纳的方法,对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并在区位理论方面做出了独到贡献; 它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所有形式都有联系,涵盖和应用的范围宽; 它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选择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的原因:即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

16、投资; 将这一理论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动态化分析,因其概括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而获得了对外直接投资“通论”之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局限性,该理论所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过于绝对化,使之有一定的片面性。 该理论也还是局限在从微观上对企业跨国行为进行分析上,并且微观分析也没有摆脱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缺乏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不同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对三种优势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停留在静态的分类方式上,没有随时间变动的动态分析。 邓宁所论述的决定依据侧重在成本分析基础上,但它假定不同进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这不符合实际。,(四)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创立年代:20世纪70年代 创立者:日本人小岛清(Kiyoshi Kojima) 理论内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或者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即使这些产业在投资国已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