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设计}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31383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X 页数:126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组织设计}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企业组织设计}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企业组织设计}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企业组织设计}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企业组织设计}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组织设计}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组织设计}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序 言 课程意义 -全球化时代,国际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该课程是我院唯一以国际组织为研究对象的 课程。 -去国际组织工作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教学目的 1.积累国际组织方面的基础知识 2.逐步培养研究国际问题的方法 3.扩大视野,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国际组织的基本概念 - 国家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和任务,根据共同达成的国际条约而成立的常设性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政府间国际组织(inter-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s),广义上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 international non-

2、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s)。本课程主要研究政府间国际组织。,二、国际组织的基本特性,-国际组织的参与者是国家而非自然人。 -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非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 界政府。 -与国际会议不同,国际组织设有常设机构,具有相对的持 续性和稳定性。 -依据国家间的正式协定。 -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单独意志。 -合作职能。,三、国际组织的结构与表决制度,结 构 -议事与决策机构 -执行与主管机构 -行政与管理机构 -辅助与工作机构 -司法机构,表决制度,-全体一致同意制(principle of unanimity rule) -多数表决制(princ

3、iple of majority rule) -加权表决制(weighted voting system) -协商一致(consensus),四、国际组织的会员,-完全会员:出席会议权、评论、建议权、表决权、选举和被选 举权 -准会员:主要针对非独立国家的非自治领土,无投票权(世界 卫生组织) -部分会员: 成为某些国际组织下属机构的正式成员的非成员 国,如汤加和瑙鲁在成为联合国 的会员国之前已成 为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成员。在联合国,部分 会员不能出席联合国大会。有的国际组织则规定部 分会员不能参加该组织的选举。 -观察员:可以出席有关会议,但无表决权。,五、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国际组织具

4、有国际人格,即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因此,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体之一。 国际组织拥有以下主要权利: -缔约权 -对外交往权 -承认与被承认的权利 -国际索赔和国际责任 -继承权(职能、法律行为、职员、财产) -召开国际会议的权利 -其他权利,如颁发旅行证件等。,六、国际组织与国家的区别,国际组织不是国家,不具有国家所具有的要素:领土、主权、政府(含军队)、人民。(联合国可能是例外,它拥有武装力量的权利,对某些领土的管辖权,如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以及对其工作人员的职能性保护) 国际组织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完全的。 例如,国际

5、组织的对外关系不可能履行所有国家间的外交职能,其对外关系仅限于其职能范围内的特定领域。成员国有权向国际组织派遣常设代表,但可以拒绝国际组织在其领土上设立代表处,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权利。国际组织颁发的旅行证件在效力上也与国家颁发的护照有所不同。国际组织对其工作人员的刑事犯罪,最重也只能将其开除。 地位和影响不同。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结论:国家是具有完全国际人格的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国际组织是具有一定国际人格的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组织形成的要件 世界必须分成若干国家(民族国家) 国家之间联系交往比较频繁 国家对因交往中产生的问题有解决的愿望

6、,二、十九世纪的国际组织,国家间组织,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形成于19世纪。 形成背景: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标志着多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出现,同时开创了国家间通过大规模国际会议的形式来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先例。 -1760年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西欧生产力的极大飞跃,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 -由于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原料和殖民地的斗争十分激烈,战事频仍,破坏巨大。,19世纪国际关系出现大潮流,最终孕育出了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会议不断发展,使国际会议成为解决国际问 题的基本程序。两大标志:“欧洲协调”与海牙体系。 欧洲协调:是指以会议外交方式处理欧洲或与

7、欧洲有关事 务的一种定期、多边及高层的协商制度。 海牙体系:是指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会在发展 国际法、寻求减少战争伤害与和平解决国际争 端等方面所作的的努力和随之形成的体制。 -国际行政联盟的产生。 国际行政联盟:是指以专门从事行政性和技术性的国际协作为职能的 国际组织。如莱茵河委员会(1815年)国际电报联盟 (1865年)、万国邮政联盟(1874年) 提示:1890年在美洲大陆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美洲共和 国国际联盟(1945年该名为美洲国家组织),三、20世纪的国际组织,20世纪是国际组织大发展的时期,其标志是: -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诞生。其中联合国的

8、成立堪称国际组织发展的高峰。 -国际组织的数量呈爆炸性增长。 -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体系。 结论:19世纪是国际会议的世纪,20世纪是国际组织的世纪,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类型和发展趋势,一、国际组织的分类 以组织成员的构成范围划分: 普遍性(universal)国际组织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增长三角计划启动; 东北亚地区环境保护 二、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演变的原因 1. 国际体系的变化 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及全球问题的凸显;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2. 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要求中国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

9、极作用是中国国际实力与影响增强的客观要求。 3. 对多边外交的新认识和新观念推进了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主要成就:,-全球性政治、安全领域维护世界和平;人权领域;军控与裁军领域 -全球性经济、社会领域 加强多边经济合作(成功入世);稳定地区经济;促进环境保护、妇女权利保护等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 -地区政治与安全领域 新安全观的提出;参与 东盟地区论坛(ARF);10+3会晤;第二轨道安全对话(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四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三、前景展望,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加强多边外交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而是中国外交的大趋势。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将更加突出。

10、非政府国际组织的作用将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 面临的问题:多边合作与维护主权的关系;参与西方主导的 国际体系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如何妥善处 理台湾问题。,第二章 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第一节 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硝烟中酝酿并诞生的。二战的空前惨烈使国际社会对和平格外期盼,直接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 具体经过: 1. 建立联合国的思想最早见于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之中。宪章希望在世界上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1941年8月14日美英首脑会晤于大西洋纽芬兰阿根夏湾的一艘军舰上。,2. 1942年1月1日,2

11、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赞同以建立“广泛而永久的国际 安全制度”作为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宣言中第一次 出现了“联合国家”一词,联合国的名字即源于此。,26国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3. 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外长在莫,斯科开会,发表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即莫斯科四国宣言),确定了战后建立普遍安全组织的共同方针和基本原则,是建立联合国的关键性步骤。 4.1943年12月,苏、美、英三国签署德黑兰宣言,重申对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支持。,5.1944年8月21日10月7日,苏、美、英三国和,中、美、英三国分别在美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

12、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机构的组成和职能,规划出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三项建议成为联合国宪章的组成内容。,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6.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就安理会表决权和创始会员国问题达成一致。,7. 1945年4月25日6月25日,旧金山制宪会议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原稿,联合国宪章宣传画,第一届联合国大会举行时的情景,筹建联合国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矛盾一: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还是区域性组织? 矛盾二:关于中国的大国地位 矛盾三

13、:安理会的投票程序问题 矛盾四:创始会员国问题,第二节 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4大宗旨7大原则(要求记忆) 第三节 联合国的成员国 要求掌握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条件 三、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背景介绍 新中国初期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所作的外交努力,苏联的支持,赖伊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备忘录 朝鲜战争使中国代表权问题复杂化 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2758号决议 历史的启示,启示一:国家实力是赢得国际地位和尊重的基础。,启示二:灵活务实的外交对国家目标的实现至关重 要。 启示三:又一次证明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 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录象放映),附表:历届联大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情况,第四节

14、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六大机构),第五节 联合国的职权 一、大会的职权 二、安理会的职权 三、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的职权 四、托管理事会的职权(略) 五、国际法院的职权(略) 六、秘书长的职权(赖伊、哈马舍尔德、吴丹、瓦尔德海 姆、德奎利亚尔、加利、安南),第六节 联合国的活动程序,一、大会活动程序 二、安理会活动程序 否决权(大国一致原则) 双重否决权,补充材料: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比较,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介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与史末资将军的国际联盟文件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1918年1月美国总

15、统威尔逊向国会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最后一点。 1918年12月,南非出席和会的代表史末资将军发表国际联盟文件,勾画了国际联盟的框架。 1920年1月10日,国联盟约生效,国联正式成立。11月15日,第一届国联大会召开。1946年4月18日,国联解散。 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国际常设法院 美国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国联。1920年3月,美国参议院以压倒多数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比较: -二者成立的时代不同,历史背景各异。 -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二者为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不同。 -二者在各自宗旨和原则的表述存在明显差异 -二者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同,会员国问题,运行机制 -在集体安全体制方面的不同。 -在经济及社会领域的差异。 二者的历史渊源 -宪章的制定一直以盟约作为一面镜子,国联的教训成为联合国的宝贵财富。 -联合国的框架结构与国联类似。,第七节 联合国的工作,一、联合国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