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40930430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2、等词语。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二、情境导入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3、,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三、课文新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iy)磅礴(pngb)岷山(mn)2、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本首诗的特点:“七律”

4、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四、理解诗歌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

5、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五、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2、继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教

6、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二、深入探究1、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2、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重点理解: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

7、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

8、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三、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

9、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四、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第5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本课又是开篇第一课,所以对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的诗人和一代伟人的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恢宏,围绕着“不怕”,讲客观的、沉重的“远征难”和主观的、豪迈的“只等闲”相对比,尽显毛泽东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班学生在课前召开了“长征故事会”,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精神

10、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学生第一次学习毛主席诗词,所以,学生要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环境分析基于以上分析,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初步探索诗歌的表达特点,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表现力的深刻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教学重点】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借助

11、多媒体课件资源,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特点,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 开始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文字抓住词语交流体会图文结合体验感悟 文字 图片播放视频豪情诵读 视频视频音频回顾全诗升华情感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对比拓展中升华伟人形象图片重现历史激发情感结束文字简介背景奠定基础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品读资料直观感受红军“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 一、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1)导入。播放视频:毛泽东回顾长征历程,写下此诗。(2)释题。七律即

12、七言律诗,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3)交流。通过召开“长征故事会”,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抓住资料中的各种对比感悟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设计意图:文体知识教学点到即止。交流资料一举多得,一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对长征的印象,奠定情感基调。二是处理搜集的信息,初步感受通过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对比”可以读出长征精神。三是为明确探究阅读目的埋下伏笔。】二、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1)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设法尝试理解。(2)反馈。检查朗读。指明读;正音;指导读出节奏;齐读。汇报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弄懂的字词及学法;教师相机点拨、归纳学法。【设计意图:

13、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学法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之亲历语文实践全程。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纠偏、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举一反三。】三、对比中明确读书任务(1)质疑。地球的红飘带是第一部反应长征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气势恢宏,共47万字,而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长征景观,我们来探索毛主席是怎样用56个字呈现长征精神,抒发伟人豪情的。(2)自学。同学们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地想,做出批注。【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对比” 写法突出,表达效果强烈,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

14、性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四、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1)画面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抓诗眼。抓住全诗的诗眼“不怕”,读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抓写法。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的对比感悟长征精神。同学们,“远征难”和”只等闲”是强烈的对比,”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语把我们带入了红军艰难跋涉的场景中,让我们借助长征路线图,来看看这万水千山。红军把这样的“万水千山”看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样强烈的对比,直抒胸臆,红军风采、伟人胸怀跃然纸上。抓对比。下面还有这样的写法吗?找一找,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设计意图:上述教学就是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

15、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2)画面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探究交流。这句诗中有几处对比?图片感受。借助图片感受对比的效果。示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五岭和乌蒙,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如果要翻越这样的山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巧妙。诗人用什么来对比?用走过细小的浪花和泥丸来对比万仞高峰,何等的气魄。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凸显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伟人的博大胸怀,这种手法真巧妙。修辞手法。除了对比,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引读诗句。即使武陵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在红军战士的眼中(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即使乌蒙山危峰兀立,气势磅礴,在红军的眼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