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25017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47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企业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企业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企业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企业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及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解析,一、生产环境条件,1.厂区无扬尘、无积水,厂区、车间卫生整洁 检查厂区、车间环境,是否符合卫生规范 1.1厂区内的道路一般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铺设水泥、地砖或铺设草坪等方式,保持环境清洁,正常天气下不得有扬尘和积水等现象; 1.2生产车间地面应当无积水、无蛛网积灰、无破损等;需要经常冲洗的地面,应当有一定坡度,其最低处应设在排水沟或者地漏的位置; 1.3查看车间的墙面及地面有无污垢、霉变,不得有食品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等散落; 问题: 1.1正常天气下厂区有扬尘和积水问题; 1.2车间地面

2、(或墙面)有破损或有当场不能去除的污垢、霉变、积水等。,2.厂区、车间与有毒、有害场所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检查厂区和车间附近是否有污染源 2.1重点查看环境给食品生产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其降至最低水平;查看附近是否有有毒有害污染源,或者污染源是否对生产有影响;查看厂区内垃圾是否密闭存放,是否散发出异味,是否有各种杂物堆放。 2.2不得有对食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厂区垃圾应定期清理,易腐败的废弃物应尽快清除,不得有苍蝇、老鼠等;垃圾一般应存放在垃圾房或者垃圾桶内,不得露天堆放; 2.3车间外废弃物放置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 问题:厂区、车间内或附近有影响生产

3、或可能污染食品的污染源,不能当场消除的。,3.卫生间应保持清洁,应设置洗手设施,未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检查厂区卫生间设置和卫生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问题:卫生间不清洁,可能对食品生产产生影响的。,4.有更衣、洗手、干手、消毒设备、设施,满足正常使用。,检查更衣室设施,是否按规定摆放,更衣室内空气是否进行杀菌消毒,查看是否有洗手设施、干手、消毒设施,并能正常使用。,4.1有与生产量或工作人员数量相匹配的更衣设施,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工作服、帽等有有效消毒措施; 4.2更衣室是否消毒,一般可采用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等进行消毒(如使用紫外线灯,检查是否及时更换,如

4、果灯管发黑应当更换;紫外线灯能否打开正常使用) 4.3洗手设施能够正常使用;应在临近洗手设施的显著位置标示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 4.4消毒液的配置和更换应当有使用说明和制度要求,并遵照执行,有记录(消毒液可以是食用酒精或者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 问题: 1.个人衣物同工作服混放,更衣室没有消毒设施或不能正常使用; 2.洗手、干手、消毒设备、设施不能正常使用; 3.无消毒液配置和使用制度,或记录。,5.通风、防尘、照明、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等设备、设施正常运行,检查方式:查看相应设备、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可能存在的问题: 5.1通风、防尘、照明、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等设备设施缺乏或不能正常运行;

5、5.2暴露食品和原料的正上方的照明设施没有使用安全型照明设施或采取防护措施。,6.车间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并有相应的使用记录。,检查方式:查看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存放情况,是否有使用记录。 6.1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清洗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应专门存放,专人管理,不能与食品原料、成品、半成品或包装材料放在一起;领用要有专门记录。 6.2除清洁消毒必需和工艺需要,不应在生产场所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化学制剂。 问题: 1.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存在混放; 2.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使用记录缺失。,7.定期检查防鼠

6、、防蝇、防虫害装置的使用情况并有相应检查记录,生产场所无虫害迹象。,检查方式:查看防鼠、防蝇、防虫害装置是否正常使用,并有记录 问题: 1.防鼠、防蝇、防虫设备安装不到位或不能正常运作; 2.缺少定期检查防鼠、防蝇、防虫害装置使用情况的记录; 3.生产场所发现虫害迹象。,二.进货查验结果,1.查验食品原辅料供货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无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要有检验记录。 检查方式:分别抽查1-2种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查看供货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应当查验是否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查验相关检验记录。 问题: 1.不能提供抽查的原辅料供货者

7、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无检验记录; 2.索证资料未及时更新,证照过有效期。,2.进货查验记录及证明材料真实、完整,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检查方式:对前项抽查的原辅料品种,检查下列内容: 1.查验是否有对应的进货查验记录; 2.查验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即如实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3.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对获证超过二年的企业)。 问题: 1

8、.无进货查验记录; 2.进货查验记录格式不完整、内容缺失; 3.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符合要求。,3.建立和保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记录和领用出库记录。,检查方式:对抽查的原辅料品种,检查是否建立和保存了贮存、保管记录和领用出库记录。 1.有贮存要求的原辅料仓库,应有温湿度记录; 2.原辅料有进出库和领用记录。 3.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不同食品原辅料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常见问题:无原辅料贮存、保管记录和领用出库记录;或者记录缺失或记录不完整。,三、生产过程控制,1.有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文件,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自查并记录和处置。 检查方式:

9、1.查看企业是否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查看自查记录,是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 2.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是否按照要求进行处置。 问题: 1.无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文件; 2.未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自查并记录和处置,生产经营状况发生改变,未及时整改或按照要求变更。,2.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品种与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检查方式:生产现场抽查1-3种使用的原辅料与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对照。 1.是否与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一致; 2.是否与产品标签的配料表一致。 问题: 1.现场抽查的原辅料与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不一致; 2

10、.使用的原辅料与产品标签的配料表不一致。,3.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检查方式:现场检查生产投料记录 1.是否建立生产投料记录; 2.记录是否完整,是否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 问题:无生产投料记录,或投料记录不完整。,4.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检查方式:现场查看 1.原料仓库、生产车间不得有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 2.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应专门存放,并及时处理;不得在车间内存放; 3.抽查的投料记录中不

11、得有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非食品原料重点是原卫生部公告的六批48种物质。,5.不得有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检查方式:抽查企业食品添加剂领用记录、投料记录,对照GB2760食 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抽检产 品,进一步验证企业是否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6.生产或使用的新食品原料,限定于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告的新食品原料范围内。,检查方式:查看使用的原料,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提取物或特定部位,不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和卫计委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名单中,应当先

12、经过卫生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问题:使用未通过批准或公告的新食品原料,7.不得使用药品、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食品。,检查方式:原料仓库、车间等场所,以及进货记录、投料记录以及产品配 料表中不得有药品和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可用 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8.生产记录中的生产工艺和参数与企业申请许可时提供的工艺流程一致。,检查方式:检查前应当先查阅企业许可档案。抽查生产记录,查看生产工艺和参数是否与申请许可时提交的工艺流程一致。 问题:生产记录中的生产工艺和参数与企业申请许可时提供的工艺流程不一致,未及时提出变更或者报告。,9.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记录。

13、,检查方式:检查关键控制点控制情况记录,包括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湿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无微生物控制要求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检查“车间洁净度控制”)。 查看是否建立关键控制点控制制度;生产的成品是否每批次都有关键控制点记录(抽查1-3批次);关键控制点的记录是否项目齐全、完整,与实际相符。 问题:无关键控制点控制情况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与实际不相符。,10.生产现场不得有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检查方式:查看生产过程中是否有下列情况: 1.工人不得从物流通道进入生产车间; 2.原辅料、成品等不得从人流通道进入生产车间; 3.工人不得未经更衣、洗手消毒等进入生产车间; 4.低清洁区的工

14、人不得未经更衣、洗手消毒、戴口罩等进入高清洁区; 5.未经过内包装的成品不得出生产车间。 问题:生产现场存在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情况。,11.不得有原辅料、半成品与直接入口食品交叉污染。,检查方式:查看原料、半成品、成品之间是否存在交叉污染情况。 1.查看原料进入车间前是否经过脱包或采用其他清洁外包处理后进入生产车间;除外包装车间外,其他车间内是否有未经脱包的原料,原料表面外包是否有污物(有内包材的原料原则是需要去除外包材;没有内包材的原料需清洁表面后进入车间); 2.查看半成品存放区域,是否会受到污染,是否有标识;查看原料、半成品及成品,是否有专门区域分别存放,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常见问题:存

15、在原料直接进车间、生熟不分等原辅料、半成品与直接入口食品交叉污染情况。,12.有温、湿度等生产环境监测要求的,定期进行监测并记录。,检查方式:根据生产要求查看生产现场 1.是否有必备的温湿度控制设备,查看温湿度控制设备是否正常开启,是否定期校准维护,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测。是否有记录; 2.现场温湿度是否达到要求。 问题: 1.有温湿度控制要求的,无必备的温湿度控制设备,或者控制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或者无监测记录; 2.现场温湿度不能达到要求。,13.生产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检查方式:查阅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1.应有维修保养制度; 2.应有维护、保养记录,记录项目齐全、完整。 问

16、题:无维护保养记录或记录不完整,14.不得有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或批号的情况。,检查方式:在包装线上和成品仓库中抽查1-3种成品,检查产品标注的生产日期或批号,应与生产记录一致。 问题:虚假标注生产日期或批号,15.工作人员需穿戴工作衣帽,洗手消毒后进入生产车间;生产车间内不得发现与生产无关的个人、或其他与生产不相关物品。,检查方式:现场查看工作衣帽及口罩是否按规定穿戴、是否按规定洗手消毒;查看生产车间内是否有与生产不相关物品 问题: 1.未按规定标准穿戴工作衣帽及佩戴口罩; 2.车间内有与生产不相关的杂物,四、产品检验结果,1.企业自检的,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有检验相关设备及化学试剂,检验仪器设备按期检定。 检查方式:查阅许可要求和产品标准,查看检验设备和试剂是否齐全。 问题: 1.检验室中缺少出厂检验项目必备的仪器和试剂; 2.检验仪器设备未按期检定; 3.检验试剂超过有效期; 4.有毒有害检验试剂未专人专柜管理。,2.不能自检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检查方式: 1.不能自检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一般情况应有委托合同); 2.从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