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课件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40917254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7.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课件(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 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通史时空坐标,总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政治: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段特征概览,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

2、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文艺: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科学: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内容索引,考点一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考点二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确立,考点三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艺,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考向预测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考点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 (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

3、)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主干知识排查,2.进程 (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4、。 (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

5、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新政权内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经济价格规律

6、,单一公有平均分配,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5.评价 (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3)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十月革命的四大特点 (1)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

7、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武装暴力夺权。,热考重点深化,2.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苏维埃体制。 (2)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最后确立斯大林体制。 (3)文化上: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 3.苏联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对农民的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

8、的粮食,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短板1与关键时间节点相关的知识模糊,例1(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9、。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高考短板突破,查短1928年4年1932年,此时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美国正经受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因此吸引美国人的最大可能就是B项。 补短高考命题多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在综合能力的考查过程中大量涉及隐性信息,但隐性信息极容易被忽略。这些隐性信息往往与答案有密切联系,所以在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获取隐性信息。 析选项1932年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农民掠夺过重,公有制也不会被典型私有制的美国欣赏,由此排除A、C、D项。,针对

10、练1 (2016江苏单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解析A项表述与“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排除; B项表述无法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现象,排除; 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与材料信息“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11、相符,故C项的表述正确; 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短板2数据转化成具体知识的意识不足,例2(2016浙江文综)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解析,查短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工人与集体农户占绝对比例优势,这一变化明显仅存在于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实行农业集体化阶段,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误选其他备选项反映出考生对基础史实不熟或将数据转化成具体史实的能力不足。 补短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将史料信息进行迁移,做题内对比分析是必备的能力。

12、析选项调动知识,紧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存在到不存在的变化可知这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史实,由此可排除A、B、D项。,针对练2 (2015新课标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返回,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

13、,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返回,考点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确立,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主干知识排查,3.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

14、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4.道路的选择: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大危机加深。 (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挽救危机失败。 (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缓和社会矛盾。 3.实质:在维护

15、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 (1)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间接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3)深远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1.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两次变化 (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

16、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热考重点深化,2.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 (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3.四大史观认识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了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