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temp(答案)广西师范大学预测卷(二)答案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40892952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9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rchivetemp(答案)广西师范大学预测卷(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archivetemp(答案)广西师范大学预测卷(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rchivetemp(答案)广西师范大学预测卷(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rchivetemp(答案)广西师范大学预测卷(二)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师范大学预测卷(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 6 分,5 题,共 30 分) 1.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 儿童、少年和青 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 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 互动的活动。若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受教 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 动性,教育活动将只是教育者的独 舞,不会有好的效果。 2.2.学习学习 学习是指经由反复经验而导致有机体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 久的变化过程。其实质 有以下含义。首先,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行为 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其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 行为潜能的变化是 相对持久的。最后,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综上,学习不是本 能活 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3.3.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 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 用的过程中,掌 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 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 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 境。社会性发展的实质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4.4.大学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 了完整而明确的概括。 (1 1) “三纲领三纲领” 大学开篇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3、止于至善。 ” 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 “三纲 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明明德” ,就是发扬光大人天生的善性“明德” ,这是每个人为 学做人的第一步; “亲民” , 是指推己及人, 使人们去其 “旧染之污” , 也臻于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每个人都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大学 教育的终极目标。 (2 2) “八条目八条目” 为了实现“三纲领” , 大学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前后相续,逐个递进 而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5.课程课程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 特定的

4、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 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培养人的 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它是一种适 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 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二、简答题(每题 15 分,4 题,共 60 分) 1.1.教育的质的特征(教育的特点)教育的质的特征(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 促进人的发展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 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 (二)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受教

5、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教育需要有经验的父母或学有专长的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年轻一代以 及其他的受教育者来 学习、传承、践行以语言文字图像符号呈现的 种族与人类经验,并在生活与实践中领悟经验 的社会意义,才能有 效发展他们的智能和品行,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三)教育是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学互动是以激励学生学习为基础、为动力的, 旨在使青少年学生 积极主动地成为自觉学习、自我教育的人。可以 说,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 (四)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 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的社会职能

6、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 会生活经验,促进 新生一代的成长。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 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是新生一代的 成长和社会生活的 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 社会所必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 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也越来越显著。 总之,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 才能服务于社会。 如果否定了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就否定了教育的 社会价值。离开了对人的培养,教育对社会 便无所作为。 2.2.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

7、念 人们为了个人的私利和生活改善,一味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主宰自 然,而不顾自然是 否承受得起,是否对它造成了伤害。为了从根本 上改变这种状况,在学校和社会上要加强生 态文明的教育与宣传, 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爱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 想情感,从而逐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对自然开发的无序与过度,不懂珍爱生命和节约资源等,造成生态灾 害与失衡的原因很 多,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我们应当有计划地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爱护花草树木,保 护珍稀动物,节约资源,从小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3)引导建设

8、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关涉社会的移风易俗, 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应局限于 校内,要组织学生 参加到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如组织学生到 社会上去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访问生态文 明建设中涌现的积极分 子等。 让学生在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 经受熏陶与锻炼, 培养生 态 文明建设的情趣与信念。 3.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 (1)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个人本 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能、本性来决定,教育的根本 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社会的要求是 无关紧要的。 (2)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需

9、 要制定的。教育的真 谛在于使个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与倾向得到完 善的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第二,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 有价值,否则,单纯 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 值。 第三,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使这种潜能 得到发展。如果按 照社会的要求去要求个人,就会阻碍个人潜能的 健全发展。 (3)基本评价 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 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 发,满足个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 历史条件下,它对于打破宗教神学 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倡导人 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

10、地位,使教育回归到人 间等方 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商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 需要和社会 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 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 不可调和的,只强调满足个人 的需要与谋求个性的发展, 而一味贬低和反对满足社会发展的 需要, 则是片面的、错误的、不可取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 向。 4.德育途径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 过这个途径,教育 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 范。这对

11、提高学生的思 想认识、奠定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基础都有重要作用。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这是学校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特点在于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交往中学。有 意义的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服务意识,形成学生勤俭、朴实、顽强 等好品德,在德育上有着不 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意义。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 能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形成互助友爱、团结 合作、尊重规则的良好品德。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自己的组织,他们热爱自己的组织,积极参 加团队活动,能

12、激 发青少年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于律 己,自觉提高思想品德。 (5)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谈心、讲座、咨 询等方式对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交 往、择业等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健 康乐观的人。 (6)班主任工作 这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通过班主任的积 极工作,能够对其 他途径起协调作用,而且能有效地管教学生基层 组织和个人。 (7)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包括上述活动在内的全部学校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 生存方式、学习方 式,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推进“素质教育” ,就要开展丰 富多彩的校园活

13、动。 总之,各德育途径有各自的德育功能,缺一不 可,也不能相互替代,它们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 校德育工作的整体。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2 题,共 60 分) 1 1、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要受人类文化 历史的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1.两种工具的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 (1)物质工具,如原始人用的石刀,现代人所使用的机器。 (2)精神工具,主要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由于动物没有 且永远不会有这 种精神工具,所以动物只有低级水平的

14、心理。人因 使用精神工具而使心理发生质的变化, 上升到高级阶段。精神工具 与物质工具一样,受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变化发 展的。 2.两种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 (1)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 外界相互作用时 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 程。 (2)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如: 记忆的精细加 工。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 约。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 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

15、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 的影响下,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 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 志有五个方面: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指心理活动是主动的、随意的,是由主体 按照预定的目的 而自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 水平越高。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 象的。儿童年龄 的增长、语言能力的发展、日常生活经验的增多, 促进了他们认知活动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的发展。 (3)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的 各种心理机能之 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认知结构的转换性和自调 性增强,形成了更高级的心理

16、结构。 (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只有不 断地社会化,其 心理发展才能趋向成熟,儿童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 向另一年龄过渡 时的增长和发展,而主要是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 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 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对教学与认知发展关系的探讨,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的。 1.教学的含义 他提出应将教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 和交往掌握精神 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 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 它“创造”着儿童心理的发 展。 2.强调活动 活动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学中认识的起点,学 生知识的获得和 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 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 趣,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 融合在一起,真正使教学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3、最近发展区 (1)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