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834432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什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形势,一、教育的概念,(一)多样化的教育定义 我国的观点: 甲骨文中,“教”和“育” 的解释。 最早将教育两词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意义在于“存心养性”。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意义在于“化性起伪”。 东汉许镇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的观点: 教育一词,源于“education”,有“引出”之意。 卢梭认为:“教

2、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之 不断改造。”,教育定义怎么这么多?,育,教,学,现代“教育”含义,1、社会学解释 苏联巴班斯基:“教育是老一代向新一带传递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P6)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民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民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

3、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袁振国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柳海民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施行的、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教育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私人的或公共的,个人的或社会的,但是它总是在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各种倾向(能力、技能、知识、信仰、态度、价值及其品格特征)。” 美利坚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

4、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英汉双解英语词典(特朗里编著):“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非必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学的应该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育”一词者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赵宝恒等译:英汉教育词典,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页。,问题与思考?,单纯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单纯从个体的角

5、度定义,又会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用学习来定义教育也会使教育的外延过于宽泛(教育包含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得上是教育)。,3、从社会与个体两方面进行定义,劳凯声: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1)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耦合过程。 (3)强调教育的“动力性”。 (4)强调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4、生命学解释,所谓教育,就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个体生存、生活及生命发展需要,通过外在的影响和自主努力而逐步达致完善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

6、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 教育是为人自身发展服务 。 教育活动具有两种形式 。 教育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三种阶段 。 教育应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各种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二)教育的一般定义 广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狭义: 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

7、社会经验的过程。(社会性) (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育人性),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2.心理起源论 3.劳动起源论,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C.Letourneau,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 主要观点: (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2.心理起

8、源论,代表人物: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 主要观点是: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能进步的地方。,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

9、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

10、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变。,(二)教育的历史进程,划分标准: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性质 1.原始教育 2.古代教育 3.近代教育,1.原始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2)原始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非独立性; 第二,教育的原始性; 第三,教育的同一性。 教育目的:为了生存 教育者:长者、能人 教育对象:最广泛的全民性、平等性 教育内容:生产生活经验、社会意识 教育手段:口耳相传、实际模仿,2.古代教育,包括古代中国教育和古希腊罗马教育两个阶段。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古代教育的标志: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学校的产生的条件: 社会

11、上出现了剩余产品。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 文字的出现。,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到了商朝,又增加了“学”、“瞽宗”。 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包括“成均”、“上庠”、“辟雍”、“东序”、 “瞽宗”、“泮宫”,学校分国学和乡学。 到了唐朝,中央有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地方有州学、府学和县学。 西方,进入奴隶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古代学校,如古埃及的僧侣学校,宫廷学校,古希腊斯巴达的国家兵营式的公共儿童宿舍。到了中世纪,西欧又出现了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第一,教育具有鲜

12、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第三,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教育是主要形式; 第四,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世俗统治阶级与教会集团)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五,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第六, 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第七,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的接班人 教育者:官师合一 教育对象:奴隶主及其子女 教育内容:学习古典人文学科和军训 “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 西欧“七艺(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

13、乐、天文)”“五项竞技” 教育制度和形式:出现了的学校和教师,个别施教。,封建社会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教育对象:有森严的等级性 教育内容:人文学科,封建伦理道德和军训 儒家“四书、五经”;“七艺”“武士七技” 教育手段制度和形式:设官学、私学和书院、个别施教,3.近代教育,特点: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教育目的: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两重性 教育者: 有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 教育对象:广泛、普及 教育内容:德、智、体、美 教育手段:科学化,4.现代教育

14、(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1)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的发展所制约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3)教育具有普及性 (4)教育形式多样化 (5)教育具有科学性 (6)教育具有发展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教育者: 教师 教育对象:普及、平等 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劳 教育手段:更进步,(三)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社会背景:世界大战、科技革命、民主浪潮、国家主义、人本主义。 教育变化: (1)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

15、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受到基本的教育,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 (3)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追求教育(机会等)均等和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适应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多元。) (5)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影响广泛。)

16、,好的开始 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全民教育 Education for All 1.提出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 时间:1990年3月5日3月9日 地点:泰国宗迪恩(Jomtien) 组织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儿童基金会 (UNICEF) 开发计划署 (UNDP),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 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Frame-work for Action to meet Basic Learning Needs ) 与会者共同承诺: 广泛动员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在20世纪末达到满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2、 发展 (1)1993年12月12日-12月16日召开“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高峰会议”;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举行。通过德里宣言,九个人口大国:孟加拉、巴西、中国、埃及、印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