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783071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34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金融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金融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金融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金融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社会保险课程,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对象与目的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特征 课堂讨论:从本节所学内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一、社会保险的对象 二、社会保险的目的,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对象与目的,相同点:社会保险其保险的对象与商业性人身保险的对象一样,是人而不是物。 不同点:保险对象的成立要件不同 商业保险:完全自愿、等价有偿、经济合同关系、任何适应人群 社会保险:强制性、来自国家与社会的物质帮助、有收入的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 社会保险的对象(除少数国家外)则通常是有收入的劳动者,并且是被强制地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险范围,个人没有自

2、由选择的余地。,一、社会保险的对象,社会保险对象和社会保险受益人并不完全等同。 一些国家的老年及遗属保险、残障保险项目规定,除社会保险对象之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以按规定领取一定的社会保险金。 社会保险对象的数量和保险范围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与各国的重视程度、传统习性、文化背景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商业人身保险是一种商业性的经营活动,通过双方按自愿原则签订契约来实现,是否参加完全取决于被保险人的意愿,是约定保险。,一、社会保险的对象,被雇用的劳动者 一切被雇用的劳动者,不论是农、工、商、文、教、卫的工作人员,还是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也就是说,只要是以工薪作为其收入来源之一者,都被纳入

3、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范围。 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劳动者 达到一定收入水平的劳动者 从事特定职业的劳动者 全体公民,社会保险对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我国社会保险的对象:,主要依据是劳动者身份,大体上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城镇企业职工;第二类是城镇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及乡镇企业职工,部分地区纳入到了社会保险的一些项目中;第三类是国家公务员以及比照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人大、政协、部分人民团体、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公安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与职员,参加了部分社会保险项目,并且在医疗保险中享受着特殊的优惠政策。第四类是广大农民。,(一)社会保险的一般目的 (二)社会保险的特殊目的,二、社会

4、保险的目的,商业保险的直接目的: 商业保险是通过筹集保险基金,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保障水平只考虑投保人的投保额的多少。 经营者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具有企业法人的一般性质,是市场参与的主体,经营目的和动机是利润最大化。属于国民经济的金融体系,按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与商业性保险不同,社会保险多由政府主办,并由政府财政负担部分责任,是一种带有福利性、救济性、强制性和垄断性的特殊保险。要达到的目的,一是在经济方面,通过社会保险给付,使广大劳动者及其家属在任何情况下,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险人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病有所医,鳏、寡、孤、独、残障者皆有所养;二是在政治方面,通过社会保险

5、,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如就业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国家安全政策、福利卫生政策和人口政策等等)得到贯彻实施,维持社会安定。,(一)社会保险的一般目的,社会保险除一般性目的外,还有其特殊的目的。社会保险的特殊目的是由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资本主义国家举办社会保险有其特定的目的: 为了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高度自动化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为了加快资本形态变换,提高资本利用率。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二)社会保险的特殊目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举办和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生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广大劳动者谋利益,这同社会主义经济基本规律是相适应的。同时也是

6、实现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社会保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受任何个人意识所支配。社会保险自产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意义,一、举办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 二、国际组织大力推动世界性社会保险事业发展 三、社会保险的作用 四、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一、举办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涉及面广,适应性强,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国泰民安息息相关,所以,凡举办社会保险的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把社会保险视为社会震动的“减震器”和“安全网”。予以高度重视。有的国

7、家将社会保险列为重点保险项目,优先举办。 朱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早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就有制定全世界社会保险的提议,并成立了国际劳工组织,进而“获得世界持久和平、建立社会正义。” 1944年,国际劳工局在美国费城召开第26次会议,会议认为,人们的医疗保护和劳动者的所得保障,是社会安全的中枢,并通过有关所得保障和医疗保护的文告,推荐介绍给各国实施。,二、国际组织大力推动世界性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劳工局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1952

8、年国际劳工局以“社会安全的目标与最低标准”为题召开会议,会后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公约)。 这份文件确立了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普遍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的9个方面,即医疗保健、疾病补助、失业补助、老年补助、工伤补助、家庭补助、分娩补助、残障补助和遗属抚恤金得到普遍承认。并规定了对于该文件中确定的“标准受惠人”,应给予被认为是最低限度的补助标准。,此后国际劳工组织不断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方面的公约和建议书,1962年制定了本国人和非本国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平等待遇公约;1964年制定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公约及建议书;1967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第102号公约所规定的给付标准,制定和通过

9、了残疾、老年和遗属津贴公约及建议书;1982年和1983年分别制定建立维护社会保障权利的国际制度公约和职业康复与就业(残障人)公约及相关建议书;1988年制定了促进就业和失业保护公约和建议书。,更有意义的是,1972年10月4日在布鲁塞尔专门成立了社会保险的国际组织国际社会保障协会。该协会现有200多位成员,其宗旨是在国际水平上通过技术管理与管理的改进,保护、促进和发展全世界的社会保险。 1968年3月1日和1969年1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分别召开会议,并发表“宣言”。从“宣言”的内容条文看,突出强调了社会保险问题。,建立社会安全制度,实施各种社会安全措施,保障国民最低文化生活标准,并运

10、用财政制度,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再分配。 改善并推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举办各种不同类别的训练及再训练,培养和发展人力资源。 保障工作权利,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充分就业与自由择业,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1968年的“宣言”中提出:,推广社会福利措施,提高人民的生活和营养标准。 扩展医疗设施,提高卫生标准,实施免费医疗,确保全民健康。 关注社会保护措施,根除贫穷和饥饿,消除成人及少年犯罪的因素与环境,以及消除一切社会罪恶及贫富悬殊的现象。,世界银行是联合国金融方面的专门机构,除了为成员国的一些大型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外,还对涉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相关领域给予支持。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组

11、织专家学者,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提交了一份老年危机对策:保护老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提出了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主张,此外,它还为部分国家支付社会保障转制成本提供贷款。,三、社会保险的作用,社会保险的意义除了体现在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重视外,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它的作用上。社会保险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点:,(一)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制度,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一部分人因竞争失败或经营不善而导致破产;由于个人社会地位、出生背景、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收入的差别也是非常大,有些人可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基本的生活需要。 存在“公平”与

12、“效率”的悖论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二)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就业,经济增长与失业的矛盾 科技进步对劳动的需求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与消极的失业治理政策,(三)保护劳动力,扩充劳动队伍,主要的目标是劳动力再生产。 一方面,为因失业、疾病、生育、残疾等原因导致收入中断者和收入下降者提供经济上的补助,使其基本生活获得保障;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险减轻了劳动者本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能够把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家庭子女的教育,这也有助于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四)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熨平经济周期波动。 1、社会保险给付规模同经济周期

13、是逆向而动的,经济衰退,给付增加,经济繁荣,给付减少,减缓了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乘数效应。 2、通过将收入从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高收入者向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者转移的结果是,增加了社会总需求水平,防止了供给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萧条。,(五)保障儿童健康成长,遗属保障 家庭津贴,(六)培养人们储蓄的观念,生活中,银行等金融部门经常以优厚的利息率刺激人们的储蓄,这种储蓄意愿一般是自愿的,人们往往难以形成较强的储蓄倾向,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存在消费上的“短视”,储蓄倾向小于消费倾向,因此,需要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帮助人民培养储蓄的观念。,(六)培养人们储蓄的观念:生命周期假说,所谓生命周期假说,是指个人在

14、他一生中所历经的童年时代、工作时代、退休时期和最终死亡这各个不同的阶段内,他的消费计划同他的收入和收入预期值之间存在确定的联系。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30年)曾为建立这种联系进行过早期尝试,此后哈罗德(Harrod, 1948年)用他的“驼峰式储蓄概念”再次作了尝试。但是,直到1954年才由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Brumberg)首次提出一种定义明确的假说,他们二人在对来自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的证据作了一整套严格规定的检验之后,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提出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的理由。,生命周期假说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能以符合理性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

15、最佳效用。也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与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谋求在生命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的或多或少的企图。 第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要使一生中的消费总效用达到最大,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依据他自己一生中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选择一个合理稳定的、接近于他所预期的毕生平均消费率进行消费”。这样,人们的现期消费就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第三,个人拥有的财产(包括金融资产、遗产和捐赠)也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即财产越多,边际消费倾向越小;反之,财产越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从而说明劳动收入和财产共同影响消费。 第四,人的一生中有正储蓄和反储蓄。在工作期,收入大于消费

16、,形成正储蓄;退休后,没有劳动收入,只得用以前的储蓄进行消费,这就是反储蓄。个人储蓄总额在工作期间呈上升趋势,在退休期间却是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在生命期结束时,工作期的正储蓄与退休期的反储蓄相等,个人一生的全部收入与全部消费相等。人们的这种消费行为构成了个人储蓄和财产在其生命期内的驼峰分布。,“莫迪利亚尼生命周期”理论,说明:WR代表财产收入,YL代表劳动收入,C代表消费,WL为工作期,NL为一生生活期。一生中的总消费为CNL,工作期总储蓄为(YLC)WL,退休期总反储蓄为C(NLWL)。OA线表示从参加工作开始到退休为止,储蓄在这一段时间一直在递增;到工作期最后一年总储蓄达到最大。ANL线表示从退休期开始,储蓄逐渐减少,到生命结束时总储蓄为零。,正如莫迪利亚尼所说,“LCH的基本含义:退休后的储蓄应是负数,因而资产以相当恒定的速度下降,到死亡时降到零。”人的一生中总储蓄的最大值为: WRmas=(YLC)WL=C(NLWL) 。,除此之外,生命周期假说还探讨了人们面临信用市场不完善、未来收入前景和人的寿命不确定以及人们自身目光短浅无适当储蓄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