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讲义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0782131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讲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讲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讲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讲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讲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讲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讲义资料(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微观基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所包含的主要对象;正确理解各微观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同学正确理解中国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一)含义 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主体。,一、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3、政府(各级、各类型政府权力机构) 作为市场秩序维护者,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建设。 作为宏观经

2、济调节者,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干预经济运行。 作为购买者,进行市场采购。 在一般经济分析中,由于政府身份特殊性,不把政府做为微观经济主体看待。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易主体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各自以个体或个体单位身份参与市场活动各类交易主体,称为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市场经济通过交易关系将其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的各类交易主体,形成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被视作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因为: 1、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 各个“个体”或“个体

3、单位”,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市场经济层级式网络结构最基础的部分。 2、从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角度看 各个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微观基础。 只有各个个体或个体单位真正面向市场、受市场调节和约束,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形成,市场经济功能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一、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居民的地位 居民(个人、家庭统称)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费主体,又是投资主体和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形成市场经济主体间利益循环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

4、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居民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二、计划体制下居民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是真正微观经济主体 1、不是投资主体。 居民并拥有独立生产资料所有权,不是独立投资主体,不具有独立投资决 策权、生产资料支配权和直接收益权。 2、不属于真正的劳动力供给主体。 劳动力配置由相关行政部门主导,居民不拥有自主择业权和自由流动权。 3、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不是真正收益主体(平均主义分配) 4、不是完全意义的具有消费者主权的消费主体。

5、 供给不足、凭票供应,行政决定价格,居民缺乏实际消费选择权,被动接受。 计划经济条件下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属于受政府计划支配的被动经济主体。,二、计划体制下居民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二)居民成为真正微观经济主体的对策 体制改革 1、所有制 所有制多元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 居民成为投资主体之一 2、人力资源配置体制 劳动力配置市场化 增强自由择业权和合理流动权 居民成为真正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主体。,二、计划体制下居民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3、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多元化,劳动收入和合法非劳动收入并存,居民真正成为多元收益主体之一。 4、流通体制和价格体制 居民真正成

6、为具有充分消费者主权的消费者 通过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居民成为真正投资主体、劳动供给主体、要素收益主体和市场需求主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之一。,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地位和基本功能)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有经济必须起主导作用,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可以减少 一些。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好大的 ,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7、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非国有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之一。,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赖以存在的微观基础,是面向政府计划并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个体”或“个体单位”。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不具备企业基本特征,并非本来意义上的企业,不能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企业,应是面向市场经营,以

8、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要真正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将维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转变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微观基础。其中心环节就是必须将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微观基础 国有企业,转变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独立法人。,三、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前提,(一)基本特征“四自” 1、自主经营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 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和交易主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有权决定经营方向和目标,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配置资源,政府不得深入企

9、业内部干预企业合法经营。 2、自负盈亏 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经营动力和压力 3、自我发展 企业规模扩展、经营链条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4、自我约束企业自觉约束自己行为 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比较中,形成自觉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实行内在自主自觉的行为限制。,三、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前提,(二)前提条件 必须要有明确产权,并在明确产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 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使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成

10、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明晰企业产权和形成有效产权结构的关键是: 明确企业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切实能够承担责任,从自身利益出发关心投资成本、收益及收益与风险比较。,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沿革及弊端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沿革 1、19491953 国家对国企生产和流通主要部分实行直接计划,其他部分发挥市场调节。 2、19541978 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统一、直接管理 企业划归中央各工业部门,由归口部委统一编制计划,统一组织物质供应,统一分配和销售,财务收支、人员工资、职工和干部配备由各部委直接管理,(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弊端,1、产权不

11、清 产权主体不确定(国有企业归全体人民所有的规定含糊) 2、政企不分 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企业基本权利分散在各级政府手中:要素供给行政配给制、经营管理者行政任命制、企业产品调拨制、企业利润统收统支制 3、责、权、利不明 责、权、利界定不明确、不统一、不对称,有责无权、有权无责、有责有权而无利等情况普遍存在,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4、管理不科学 企业缺乏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浙江萧山商业大厦是一家大型国有综合服务企业,1993年1月8日总经理李杨龙兴冲冲从美国考察回来,发现

12、自己的大厦已被婆婆萧山市政府卖掉。企业自主权(承包期未满)与政府所有权哪个大?,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1979 1983) 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利润留成比例,增强企业经营灵活性和发展动力 第二阶段: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3 1985) 利改税、拨改贷,调整和规范国企与政府间利益关系,硬化企业预算约束, 增强企业动力,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第三阶段: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1985 1992) 实行两权分离(在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前提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实现政企职责分开,促进国企向市

13、场主体转变。 第四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至今)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自主意识日益增强 1998年4月9日,秦皇岛市铸锅厂厂长黄世中和书记方印文突然被上级免职,惹怒了这个集体小厂的工人。他们关上大门,不让老厂长走,也不让新厂长来,结果上级紧急决定厂领导不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1)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仍然不够高; (2)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3)国有企业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重; (4)国有企

14、业冗员问题严重; (5)远未形成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机制。,三、企业制度创新,(一)目标 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三、企业制度创新,(二)关键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1、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股东大会(权力机构) 公司法人 董事会(决策机构) 经 理(执行机构CEO) 治理结构 监事会(监督机构),三、企业制度创新,2、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

15、所体现的是多层级委托 代理关系。 委托人 委托人 投资主体(股东) 董事会(代理人) 总经理(代理人) 控制权 经营管理权 代理问题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最终委托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代理人经理层则可能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而背离利润最大化原则,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三、企业制度创新,3、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条件 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组成治理结构的各个利益主体能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并对其行为实施有效制约,不至于各自在追求个人权益最大化过程中导致其他利益者尤其是投资人、债权人等主体的权益损失。 从一般意义上讲,形成有效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制度安排。 (1)

16、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公司法、证券法、投资者权益保护法,三、企业制度创新,(2)形成股东可“用脚投票”的健全股票市场 “用脚投票”(vote by foot)即当企业经营不好,股东售出所持股票,招致“袭击者”的“恶意收购”(hostile buyout),从而改组董事会和解雇高层执行人员。 给管理层施加压力,约束其非利润最大化行为 (3)竞争性职业经理市场 经理市场竞争压力和被替代风险,促使管理者以股东利益为重,三、企业制度创新,(4)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相容 经营管理者收益与股东收益紧密相关,经营管理者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同时能够促进股东收益(股票期权) (5)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防止暗箱操作,侵吞股东利益,(二)建立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