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99247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提要伴随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不识字的文盲必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新一类“文盲”不会自主学习的人似乎又在悄悄产生。本文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学效率 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 阅读积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他们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并引起足够的挑战欲,进而投入最大的热情

2、,形成内在的动力支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个人的浅见:一、注重明确目标,诱导学生质疑,激发主动探究意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开展得好无疑将使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预习通常是学生在课前把文本浏览一遍或通读一遍,教师则在课上检

3、查一下字词或朗读。显然,这样的预习并不曾调动学生太多的兴趣,更无法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因不能感受到预习中取得的成效,也就慢慢忽视了预习的作用,使预习作业最终无法得到落实。所以,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从引导有效的课前预习入手,我的做法是: 1有的放矢,出示集体学习目标:所谓集体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对于全体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对于一篇新课文的集体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在前一课结束时出示,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新课文该学些什么,解决些什么问题,培养些什么能力,起到一个宏观指导的作用,以便他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预习。比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

4、给学生制定的集体学习目标如下:认知目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理刘和珍的主要事迹);理清全文写作思路。能力目标:重点能正确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重、难点能结合上下文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参考课后练习二)的含义;能正确理解文章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背诵课文第二、四节。情感目标: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2质疑问难,制订个人学习目标:朱熹说得好:“学贵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通常教学中的问题是由教师来设定的,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启发之下

5、找到问题的答案。无疑,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大多是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框框里打转,这样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仍然受到束缚。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主线,围绕学生与作品的平等对话,首先听听学生读懂了什么,还存在哪些疑惑。然后就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进行挑金掠沙式的筛选,找出其中重要且普遍的疑问补充到集体学习目标中,并引导在全班展开讨论,不那么重要或不具备普遍意义的问题则成为每个学生独具个性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学中的进一步理解或学生间的相互探讨或师生间的个别交流来一一寻求解决。这样,问题来自于学生,又在教师引导之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来分析问题、解

6、决问题,其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大,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大程度地得以锻炼。仍以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我让每个学生在早自修时将自己阅读后的疑问写在小纸条中交上来并投影给全班同学,发现有些问题不少学生提到且比较重要,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进行讨论,如:“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什么意思?(16人)“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怎么理解?(17人)“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怎么理解?(26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重复?(11人)“我

7、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中的“缘由”到底是什么?(18人)文中引用的陶潜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怎么理解?(12人)至于其他问题,诸如“她就正告我”中的“正告”一词是什么意思?(2人)文中鲁迅为何称自己为“苟活到现在的我”?(6人)文中为何反复写到刘和珍是“始终微笑着”的?(3人)等问题,我就指导提问者各自在书本上做好标记,制订成自己的个人学习目标,争取在教学中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求解决,也可同学间相互切磋,最终无法解决的求助于老师。实践证明,这种来自于“民间”的问题更容易受到同学的欢迎,引起广泛的关注,也更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教学

8、效率的提高。3因“文”制宜,设计多样预习任务: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够成熟的,他们思考的问题往往角度不一、层次不一,而教学时间又有限,所以,有时为了把他们的思维引入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各种形式不一的预习小任务。比如:教学读伊索寓言,我让学生先从文中选择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寓言,然后寻找伊索寓言中故事的原文,分析它的寓意,再反复揣摩课文中钱钟书对这则寓言的有关议论,推究出它的新意,最后形成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词;教学巴尔扎克葬词,我让学生通过网络、阅览室、图书馆、书店等途径搜集有关巴尔扎克的资料,以求对巴尔扎克的成就、贡献及逝世的影响形成

9、初步的印象;教学祝福,我让学生在课余熟识文本并排练了相关的情景剧,在基本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力求对某一个人有自己的独到认识。二、倡导合作学习,开放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美国学者托兰斯等研究表明: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教师应着力在教学活动中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明代学者顾炎武也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这些都允分说明了合作

10、学习的意义。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老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权威者的形象,讲得少,讲得精,更多的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展开讨论,取长补短,既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以唯美的语言、唯美的意境和唯美的情感传诵于世,教师若在课堂上采用机械剖析的方式对诗歌语言、内容加以生硬的解析,那么恐怕一切的美感都将消失殆尽。所以,我选择了以学生吟诵、体悟为主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最好的一节、一句,细细品味,想想之所以喜欢或写得好的原因,再反复朗读,力求用自己

11、的语音、语调把它的美传达出来。十分钟后,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心得,并相互补充、相互指导,最后选出说得最好和读得最好的两位同学向全班汇报。待全班交流结束后,我又向他们出示了一些古今诗词中写离别的名言佳句,并抛出一个问题:同样是写离别,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有何独特之处?学生一下怔住了,这时我再引导他们从诗歌意象、意境等角度考虑,在四人小组中再次讨论。这样,一堂课上,学生始终保持着参与的热情,两次讨论层次不同,从感悟到探究,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需要说明的是,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能流于形式主义,因此,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1并非每个问题都有合作讨论的必要。课堂的教学时间

12、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这就决定了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讨论的问题应该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比如教学项链一文,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性格导致了悲剧的命运,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讨论。然而,玛蒂尔德除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之外,就没有其他值得肯定的品格了吗?丢项链一事对于玛蒂尔德究竟是祸是福?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仅仅是性格因素吗?这就很值得讨论了。2合作学习不应该搞“一枝独秀”。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性格内向的学生大多成了听众。久而久之,一有问题就干脆直接交给那个“代言人”,

13、其他学生则渐渐游离了学习的内容。如此一来,合作学习名存实亡。要改变这种现象,我的方法是,对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分工,比如设立“组长”(负责安排各成员的具体任务、合作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负责将小组成员的发言,择要形成文字)、“首席发言官”(负责将讨论后小组的结论向全班汇报)、“监督员”(负责检查每个成员是否都参与到讨论中来,督促他们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职。当然,这种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定期交换角色,力求使每个成员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锻炼,最终获得“百花齐放”的效果。3合作学习不是“放羊”。合作学习中,教师并不是隐退不见了,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去,去听听学生

14、在说些什么,有什么疑难之处,讨论的方向是否正确等,该纠正之处纠正,该疏通之处疏通,该引导之处引导。总之,教师要当好“领路人”。同时,合作讨论时,学生的发言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要做到紧扣文本,适当发挥。很多时候,学生一时兴起,思维如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这样的讨论只能是浪费时间,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明确的意识,问题的讨论要围绕文本展开。三、引导阅读积累,适时拓展延伸,强化课外阅读习惯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而阅读既有课内也有课外,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遗憾的是,

15、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学生的知识面却越来越狭窄了。对如今的学生而言,看得最多的,恐怕就是那些五花八门的辅导书了。这当然与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不无关系。而事实上,语文学习的根本要领在于广泛阅读,“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韩军老师指出“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十而反三,举多而胜少。”这是因为,语文学习是感性的,它必然是在大量、丰富、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反复刺激、不断积累、反复琢磨下才逐渐提高的,没有足够多的“量”的积累是难以实现“质”的变化的。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课

16、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在附录中提供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那么,语文教师要怎样使学生把课堂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得以强化,进而反过来再促进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恐怕还是帮助学生精选课外读物,适时穿插在教学中,并对其阅读过程做出相应的指导。这里,简要陈述三点心得:1、就地取材,利用好语文读本。语文读本是新教材中与必修教科书语文配套使用的辅助性材料。它汇集了大量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精华,既有各大作家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又有中学生朋友自己写的优秀习作;既有语言、文学、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语文知识,又有名作家写的创作经验。融知识性与鉴赏性于一炉,合课内外阅读为一体。而实践运用中,却往往被忽略。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