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从口语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98913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从口语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从口语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从口语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从口语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从口语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关键环节。对现在的职高生来讲,专业动手能力的加强固然重要,但是一些基础课必备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容忽略的。就拿语文来说,除了应试以外在口语表达这一模块上还要下很大的功夫,这是新课标的任务,更是新时代的需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粗略地摸索出一些基本的方法,完成了从“多写”到“多说”的转变。关键词:口语表达逻辑能力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否就表现在语文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否在于学生善于应付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对于发音、个别字义或词义、在阅读理解寻找中心句或者

2、作文能力的考察?毫无疑问,上述的能力只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所谓“语文”,自然要兼顾语言和文字,而语言,是最便捷、最主要的交流手段,它最重要的表达方式还是要通过口头来表达,并且语言教育的目的也正是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真正全面的语文素养,要求以口和笔两种方式熟练、准确、高雅地进行描述与表达,在说和写两方面都做到“信、雅、达”。如果师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上述这些以文字来表达的练习和考试,那我们的“语言”,又如何体现其重要性,又如何能促进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果把语言和文字分割开来看,那么语言的作用可能比文字更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日常表达各种意思的工具,而且在今天这个人际联系日渐增强的时代,它是社会工作和

3、社会交往的最重要手段,无论社会怎么发展,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永远不能被替代。观察一下社会的各种职业,我们可以发现,以口头的表达作为直接手段的,要远远多于文字。对于营销工作、导游、公关人员,口头表达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对于教师授课、记者采访、商业谈判、法庭辩护等工作来说,文字方面的工作不可或缺,但需要通过口头表达最后完成。这二十多年来,各种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也不再是只需要默默地工作就可以了。总之,用语言发挥自己的智力,表现自己的修养,成为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今天,“素质”已经是全社会都很关心和追求的东西,而口头表达,正是最能表现素质的因素。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尽管已经被考虑,却还没

4、有充分地体现于我们的具体工作中。这是由两个连续步骤造成的。首先是各种语文测试包括高考都省略了口语,这一点甚至比不上英语,这一方面是因为口语的测试难以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家觉得用母语表达是毫无困难的事,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测试,即使现在已经有不少教师和教育学者考虑到语文口试的问题,但改革考试制度的难度,阻止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使考试制度以惯性滑行下去。其次,口语在考试中被忽视,导致了它在教学中也被相对忽视。成功地应付考试,得到各级学历,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立足和发展,这似乎是当然的逻辑,因此,既然考试只要求的阅读、写作,那么口语方面,就没有必要花时间去教育和测试。可以说,归根结底是因

5、为对素质教育的忽视也许是无奈之下的忽视,使得语文口语被抛在一边,并进而导致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背离。这种现状,无疑是阻碍我们纯熟地掌握母语的最大不利因素之一。但是,它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即使不能在目前完全把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只要教师的观念转变,并运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那么,学生口语的提高,不仅会使他在“听、说、读、写”四个方向全面发展,而且还会增强了对所读所写的文章各方面优点的鉴赏力、判断力和运用水平,促进读、写能力同时提高。以下是针对提高学生口语从而促进综合语文素养所设想的一些方法。针对表达能力的口语训练每一个班上,一般都会有少数学生,其口头表达要么是结结巴巴、拙于言辞,“达”这一

6、点,无从说起;要么是虽然是滔滔不绝,却辞不达意,语言无味,“信”这一条,全无根基。在作文中,也是遣词造句能力不强,意思表达不清或者平淡、肤浅。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词与句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要改善这种状况,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作文练习和教师的额外辅导、细心指正,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从口语入手,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因为,单纯靠视觉给予大脑的印象,很明显不如视觉加上语言那么深刻,这是口语对于阅读(默读)的优势;而笔头的练习虽然能产生更深的印象,但花费的时间却大大超过口语,这是口语对于写作的优势。如果找到对学生能产生强烈吸引力的具体方法,那么口语就能起到迅速和有效两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

7、高,而且由于口语训练是事半功倍,不仅无妨于应付考试,相反还会促进后一种能力。方法之一,是象很多教师提议的那样,进行大量的朗读,因为语文,尤其是口语,除了字、词、语法等客观的因素之外,还有一种数、理、化所没有的难以寻找规律的因素,即语感,如果缺乏有声练习,要培养语感,要学好语文,都不是容易的事。朗读的对象,尤其要着重于文辞优美的散文与诗歌,以充分体验语言的敏锐性、应变性和情感性。这是长久有效并且可以在任何场合下进行的练习,但问题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各有不同,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下抽取一定的时间给予辅导和鼓励。此外,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有条件朗读一些古文,这对于增强语感以及使表达能力更为简练精确,有很大

8、的好处。方法之二,是定期组织一些公开的朗诵或戏剧表演,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以口语化的方式,创作或改写剧本。在我国台湾,已经有一些教育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将用戏剧表演的手段增强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朗诵或戏剧表演所接触的作品,一般都是文学色彩比较浓的美文,但同时创作它们的目的就是用于口头的表达,因此,戏剧、诗歌、散文相互之间比较接近而与议论文、说明文差别较大,虽然必须雅、洁,但一般不提倡用太多的书面语。因此,无论是朗诵、表演或者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对作品的修改,都是出于口头表达的目的。由于这种形式同样有助于文辞方面的修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妨定期为之,以作为常用的补充手段。其它方法,如组织各种文学社

9、团、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活动等,尽量使每一位同学能够参加其中的一个组织或一项活动,获得充分的表达机会。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先进条件,以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听、说兼修而充满乐趣的境界。针对逻辑能力的口语训练在学校里,往往有少数学生用词和句法比较精确而生动,但是整体结构上,逻辑衔接却很松散。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写”这方面,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或多或少表达能力上的欠缺。而到社会上去看,这种现象也绝不罕见,往往在电视上出现这么一些人物:作为主持人或讲解者,想象中他们应当是表达顺畅、条理清晰而且有时要有点幽默感,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可能并不占多数,很多人尽管口若悬河,思维却很混乱,简直感到不知所云

10、。甚至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律师说话都是结结巴巴,颠三倒四,令人非常惊诧。我们不得不认为,多年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对于学生口语上总的来说,是思维上的逻辑能力的要求太低,训练太少。最应该从娃娃抓起的地方,偏偏做得最不够。这方面不可替代的训练方法,是演讲与辩论。这一点可从西方的传统中得到证明。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开始,古代的雅典人就非常重视演讲和辩论,并视之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哲学、文学还是在政治方面,都会随时发起演讲和辩论活动。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罗马的凯撒一直到中世纪的欧洲,绝大多数的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甚至经院内的神学家,都是从演讲、辩论活动中得到磨炼,使其文字方面的作品达到高

11、超的水平。我们有时会通过各种媒体,欣赏欧洲某个议会或者大学内进行的演讲和辩论,这都是有长久的文化渊源,并且到今天,西方人的这种训练,还是肇基于幼时开始的日常训练。在今天的中国,辩论已经开始为学校所关注,但主要是在大学,在高中以下学校还辄等普及。虽然有人认为,有些论题是正误判然的,辩论的正反双方,往往有一方的观点是明显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辩论助长了诡辩或狡辩之风。但即便如此,如何把事实组织成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如何寻找对方的逻辑缺陷,却是锻炼思辨能力的绝好方法,辩论这种形式,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技巧,在于它不断促使参与者应对不断变化的逻辑关系。正好相反的是,演讲者面对的,却是使他的观点在

12、逻辑的承接和转折上始终保持明晰和顺畅,不能让听众惑于纷繁紊乱的逻辑构架。演讲与辩论,一正一反,独自的表达和双向的交流,共同促成思维的清晰有力。因此可以说,这两种口语训练其实是对思维的训练。随着训练的推进,要求逐渐脱离文字材料并且不断缩短准备腹稿的时间,以增加迅速构思和迅速应变的能力。当然,它们对于修辞能力的提高也具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即兴的演讲和辩论,对于词、句的运用能力的锻炼更胜于朗读、戏剧表演等较为重视学习和模仿的形式。最重要的是,上述的所有方法,不能只针对个别教师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以此去参加小范围的比赛、活动,这些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班上所有学生对母语的熟练掌握,并能体会它的美妙之处。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一个民族思想和传统的凝聚,其中语言又是经过多年进化所形成的当代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反映,从口语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审美感,不仅是维护民族语言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是每个教师的职责。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