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氏、史姓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46424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氏、史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氏、史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氏、史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氏、史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氏、史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氏、史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氏、史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代元戎故里-干涧史氏人文纪略史中元关键词:史氏、史姓 原文地址:http:/ 春风。激发了余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热潮中的热情。愿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转型发展,发挥余热,奉献绵薄之力。干涧史氏人文,余认为是河津文化, 乃至三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和组成部分。为此,余对身边的干涧史氏人文的昨日辉煌部分,作了一些抢救性的初探、触摸和梳理。择其要者,抄录于此,以飨读 者。干涧村地处河津市城区北坡三十里处。209 国道河津至乡宁的西卫口段东侧。她北依巍巍吕梁山南端的紫金山南麓;西望华夏母亲河黄河;东接华夏农耕始祖 后稷故土稷王山;南眺唐代名将薛仁贵打雁的汾河湾。坐标:东经110度 43分 47.

2、9秒;北纬 35度 42分 31.3秒。总面积 2.07平方公里。辖宁家、 圪达二岭(两个小山庄)。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日照较长,温差较大。物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林茂粮丰。人口密集,卧虎藏龙。自古以来盛产小 麦、玉米、林果、豆类、棉花等。有丰富的人们赖以养生、自疗的各种野生草本植物资源,典型的传统农耕乡村。又是乡宁、河津煤炭及石灰石资源外运的集散地和 主要通道。史敬思后裔,自后唐以来,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热土上。自古以来,干涧村就被称为两代元戎故里,远近闻名的将相村。据传,明清时,因村西有一条大涧(季节河),故村名叫涧东村。此涧水发源于吕梁山脚下的遮马峪、瓜峪、神峪(简称

3、三峪)。从西卫村、韩家院村南芍药沟入 口,流经涧东、古垛、固镇、神前等村,注入黄河。而每遇山洪暴发,常常会形成水患。后经兴修水利,此水改道,提高了三峪水的利用率,消除了水患,造福于一 方生灵,使三峪水灌溉着灌区辖区的二十多个村庄的万亩良田。而在导山引水的过程中,涧东村史氏族祖及涧东村先民,功莫大焉。此涧随之干涸,而被废弃。村名 也由涧东村改为干涧村至今。从明清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河津县长期在干涧村派驻有局级单位三峪水利委员会(后迁至西卫口)。负责实施水政、管理三峪灌区的一切水利事务。村里现存清 康熙二十三年(1685 年距今 327年),三峪水规碑一通。此碑为干涧先民合理配置、开发、利用人们赖以

4、生存的自然水资源,解决合村生活、生产用水,发展 农业及水利事业,以及与周边邻村和睦共处,共同生存发展而制定的水利规则,是干涧水文化的结晶。据悉,此碑已被收录于山西省水利志和河津市水利 志。干涧村现有人口 4000余众,1000 余户。有史、宁、王、延、齐、邵、原、胡、周、郝、马、陈、刘、曹、杜、郑等姓氏人户,聚居于此。这里民风淳朴,人 民勤劳善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木相连,朝夕相处。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艰苦创业、放 飞梦想、收获希望。默默无闻地重复着简单朴实的,且悠然安泰的农村田园生活。念叨着那本家家都有的难念的经。演绎着各自的酸

5、甜苦辣,喜怒哀乐交响曲。编织 着全村上下团结和睦、互助友爱、其乐融融的人间愿景。是干涧村这块风水宝地,孕育和见证了干涧史氏人文。干涧村是滋生史氏人文的沃土和载体。而干涧村其它姓氏人等,则感受和丰富了干涧史氏人文。是这十多个姓氏的先民一道,共同用勤劳智慧,铸就了干涧的昨日文明、繁荣与辉煌。干涧史氏一族,英才济济,俊杰辈出,史不绝书,代不乏人。始祖,后唐,史敬思。唐朝官居一品(武职),其终救主尽忠。二世,五代后唐,史建堂(875-921),字国宝,五代后唐提督元帅。史建堂少以父荫,在军中任职,在李克用的关照下和征战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得以器重。由于史建堂每战必身先士卒,很快成为一员屡立战功,智勇双

6、全的名将。唐光化年间,史建堂率昭德军与李嗣昭攻汾州(今山西汾阳),他冒着如雨箭矢,率先登城,擒获叛将,并由此被授予检校工部尚书。后梁开平二年(908 年,) 后梁太祖围攻潞州时,他作为先锋与总管周德威一同驰援。史建堂自引精骑,设伏擒生,夜袭梁营,斩敌千计,致使梁军不敢离营。开平四年(910 年),史建堂 为先锋,力战朱梁于柏乡。开平五年的高邑之战中,他乘黄昏视野不清之机,乘精骑长驱奔袭,夜入敌营,俘斩数千梁兵,他也因功回封检校左仆射(古代重武,立 射者掌事,故储官之长称仆射)。李存勖大败朱梁班师时,史建堂留守赵州,生擒来敌之将氏延赏。后梁乾化二年(912 年),后梁太祖率军攻陷枣强,并扬言晋军

7、 50万将攻镇州、定州。当时晋军大队人马在幽州激战,仅李存审、史建堂以三千骑兵屯守赵州。 史建堂、李存审乃以八百骑兵奔袭翼州,设伏于下博桥。数日后,梁军至。史建堂俘获梁军先锋部队数百名,并骤而杀之,同时故意让数十人逃去散布晋军大队已至 的舆论,以至梁军军心不稳,甚为惊恐。次日,史建堂又与李存审各领百余骑兵,装扮成梁军,混入梁兵刍牧者之间,于黄昏至梁营,杀守门者,并纵火烧营,俘斩 梁兵而还,而后又砍断数名被生俘梁兵的手臂,命令他们禀报其主帅,晋军主力即将于梁军决战,梁军闻此诈情,人心惶惶,无力再战,只得于当晚烧营而遁。梁贞明二年(916 年)李存勖大败梁将刘耶,收澶州,以史建堂为刺史、检校司空、

8、外御骑军都将。不久又任贝、相二州刺史,屯于德胜。后梁龙德元年(921 年),镇州大将张文礼叛变,李存勖命闫宝征讨镇州,史建堂为先锋马都将,八月收赵州(今河北赵县),俘获刺史王延,并进逼镇州,史建堂在镇州城下作战中为流失所中,医治无效,为国捐躯。史建堂出身军族世家,谙熟军事,英勇善战,实为一代忠卧良将,一代大帅才。为李存勖(后唐庄宗)消灭诸雄,争霸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据清平阳府志、河津县志及河津文史资料载:史建堂,河津人,曾任五代后唐皇帝李存勖的元帅。自幼随其父史敬思,长期生活在刀枪剑戟的环境中, 学艺练武,能征善战,被李存勖任命为先锋,是李存勖当政后的长期征战中,军事上依靠的几个干将之一。屡立

9、军功,历任贝、相二州刺史,官至检校左仆射(左仆 射、司空、司徒都可称作“相”)等,在镇州讨伐张文礼的战事中,中流矢身亡。三世:史在德,官居大常丞。四世:史宏肇,官居侍衞指挥。五世:史弥远,宋理宗四十年,官居衞王矫诏。六世:史天泽,官居枢密副使。七世:史彦魁,官居湖北总都。史彦超,官居京营总都。史彦升,官居河南刺史。八世:史简,金朝官居忠翊校尉。教民开北山水圃畦毓椒。其教民导山引水,兴水利,除水害,农耕稼穑育椒的示范田,椒园遗迹上下椒园,现存干涧村东南隅。九世:史真,金末元初时,受子之诰封。(父以子贵,受到皇封)。十世:元史迁(?1325),元朝封镇西元帅,后入朝为相。据清平阳府志、光绪版河津县

10、志及河津文史资料载:元史迁,史建堂后裔,初 封镇西元帅,后入朝为相,墓葬干涧村北,并有“故河津镇西帅史公”墓碣铭一通。又,史迁史建堂后裔,祖居河津干涧村。生年不详,卒于元泰定二年 (1325)。史迁的祖父史简,官居忠翊校尉。其父史真,官位不大显赫,金末元初,受子之诰封。史迁忠于元太师国王,初封镇西帅,后入朝为相。史迁拜授镇 西帅后,佩以金符,时庚寅太宗英文皇帝(名窝阔台,成吉思汗之子),车驾西渡,取凤翔、略汉川、破河南,史迁辅之,屡立军功。段成己为史迁所撰的碑文中 云:“天地之道有五行,天地备五行,上下辑若,祥瑞丰乐,公性所赋者有五,首拜太师国王备五行忠也,犯锋镝,出己粟仁也,杀敌果毅勇 也”

11、。简言概述了作为将相的史迁的品格和业绩。十一世:史承庆史迁之长子,曾任浮山县令。据史藉记载:浮山县土地贫瘠,民食无着,有不少山乡土地长着“剪牙草”,此草根深难刨,铲断又复活,生命力 强,对庄稼田禾危害大。承庆上任伊始,关心乡民疾苦,即出示布告,限期收购剪牙草草根,乡民闻讯,争着下地连根刨除此草,连逃荒在外的乡民也纷纷归来,参 加除草行列。不多久,剪牙草被刨挖的一干二净,农民得以进行耕种。翌年,浮山县庄稼大丰收,故史承庆墓碑铭文刻曰:如此致国泽民,恩比天涯地角之广,故大 德应得其位,必得其名。史承宗史迁之次子,任河津县令时,仁政多端,廉洁奉公。尤其是倡导种植花椒树,在北山开发水利,春耕夏种,教民

12、稼穑于田畴,为民众所乐道。十二世:史琰,彰德府正堂。史氏墓葬(俗称老坟、祖莹)及墓碑群史氏老坟在干涧村东北隅二里许,韩家院村东南,魏家院村西三角地带。原占地三亩。通往墓地甬道两旁原有石雕狮、虎、象、马、猪、羊等数件,今已无存。据河津文史资料载:河津干涧村,史公墓碑群曾有一通墓碑,其名为(史公墓旁一碑)碑文为:“县北紫金山麓,有史氏先陵,溯其为人,卓尔不群,致仁于 唐,遂舍其身,历观其后,世世荣昌,唐(后唐)有史简,立功于君国,元有史迁,布勋于王家,迁又生四子,为浮山令,为河津令,为河津诸军奥鲁(注:军 需官),为监河津县女课,可谓簪缨济济,桂兰芬芳,夫爵禄厚,因人所尊重,而建功立业,尤人所难”

13、。老坟原有史敬思、史建堂衣冠冢,以及史简、史迁及其四子墓。史敬思、史建堂墓碑(俗称蛟龙碑),因地震及文革损毁,今村里散存有碑帽及附属石刻件数块。史 敬思墓碑于 1990年 9月,经后裔族人照原碑文刊立于村中心原祠堂遗址上。后唐提督元帅,史建堂墓碑,由御史中丞张养浩篆额并书丹,篆额尚好,题为:提督 元帅史君墓碑。后唐封忠翊校尉史简墓碑,系元大德十年岁次丙午仲春,因碑刻被地震所毁,由其孙承庆、承宗为其祖补刊立石。史迁墓,1985 年 12月被河津县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元泰定乙丑年(1325 年,距今 686年),由宣授平阳府提督学校,段菊轩(即 段成己,元代诗人,金大正七年兄弟同

14、榜进士)撰碑文,宣授奉训大夫户部郎中、元吏部尚书段铺(段菊轩孙)书丹并题额的,镇西帅史公墓碑一通。此碑螭首龟 座,高 225公分,石质坚细,形制壮伟,镌刻精良,书法遒劲,字迹清楚,是一通比较完整的元代碑刻。笔者现存有此碑拓印件一幅。史迁墓碣铭,系元代参领中 书省事,翰林奎章儒臣刘秉忠,于元至正元年所撰并书。(刘秉忠其人:学兼三教,儒、释、道。是元代经邦建国不可多得的盖世奇才,颇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刘秉忠系元朝上都(平)大都(今北京)城的设计和营建的主持者,是元世祖崇封汉人三公之一)。史迁身后,由刘秉忠撰写碑碣铭,为其树碑立传,足见其生前为 国为民,为江山社稷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国之干城,国

15、之基石。彰显了他作为一代将相在元代朝廷中,所享有的位尊爵显,英名威仪。亦足说明史迁在元世祖心目 中的地位和重视程度,以及和刘秉忠的关系之密切。笔者今仅存有:清同治丙寅年(1866 年,距年 146年)的河津县志所载影印件。史氏祠堂史氏一族在干涧村,从十四世分为三支(按居住条件)。因清朝实行里甲制度,故划分为:后巷为一甲;前巷为二甲;灰坡巷为三甲。村里原有祠堂四座,一甲有老 祠堂、新祠堂;二甲有前巷祠堂、三甲有三甲祠堂。祠堂内奉祀着始祖史敬思及其各代后裔和他们的配偶的彩绘画像(俗称牌位、爷音 ya婆)。村内现存有二 甲、三甲祠堂保存的清朝彩绘布制牌位二幕。祠堂门楼悬“将相祠”,蓝底金字,立式牌匾

16、(俗称立字牌),祠堂门为朱红漆大门,两旁挂有宫灯式竖园柱形红底黑 字(仿宋体)“将相祠”纱灯一对。所有四块牌匾形制与北京故宫各宫门上的牌匾形制相同。惜牌匾及灯笼都毁于文革破四旧时。新祠堂为村中三条胡同,于清末所建。门曾悬“皇朝世勳”蓝底金字立式牌匾。院内北墙照壁上原有一副砖雕楹联为:唐元戎元元戎两代元戎功烈旧祖俎豆宗俎豆千秋俎豆霜露新横批:源远流长此联忠于历史,朴实无华,对仗工整,平仄和谐,为世人所乐道而传颂,备受世人尊崇而闻名遐迩。前巷祠堂院内南墙照壁上,原有砖雕“妥侑先灵”四字。一是宣扬“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二是足见前人书法古朴遵劲,一派二王秀骨清像。迁徙:1、干涧史姓后裔代代有当官为宦、经商贸易的,故有的就迁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