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三)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61719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三)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三)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三)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三) (1).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三)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

2、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天人合其德”的天人合一

3、思维方式,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

4、件。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

5、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摘编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于殷周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催生诸子百家。B魏晋玄学使儒道实现了辩证统一是因这两者有共同的价值追求。C佛教在魏晋时期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D儒、道、佛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是佛教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总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

6、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指明论述方向。B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名言论证儒家文化中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C文章采用逐层递进的方式介绍了儒、道、佛三家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D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指出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任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长居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故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显著。B若非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C佛教成功融入中华文化,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关注现实人生、注重圆融和谐的价值追求。D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时,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巡山艾克拜尔米吉提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对。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

8、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 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

9、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那岩羊还是没动。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

10、,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他心疼极了。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然后,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好羊头,依然保持

11、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选自2017年9月22日光明日报)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了天生机敏的岩羊却对人类的到来全然不知,这一反常现象不但让“他”好奇,也制造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兴趣。B小说插叙了现在山上野物旁若无人的种种表现,既展现了山区生态保护的成果,更是将这些野物与老岩羊的生命状态进行对比。C“山

12、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这句话描写了冷冽衰败的环境,烘托出老岩羊生命行将结束的悲凉。D小说两次以第二人称称呼老岩羊,拉近了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表现了“他”对老岩羊的怜悯,也突出了“他”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5小说在叙述“他”攀上大圆石一探老岩羊究竟时,几个段落非常简短,这种独句成段的形式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6 从全文来看,作者通过一只老岩羊表达了自己哪些生命观?请结合原文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材料一:这本书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

13、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我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但这个概念

14、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摘编自费孝通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1984年10月11日)材料二: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他在江村找到了观察中国乡村工业的最佳试验点。这种观察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不独在中国,即便在全球学界也是独步一时,它是一种来自于中国的经济思想灵光。事实上,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大改革,由乡镇企业为“预料之外”的突破口,正是从这里发芽的。1957年,费孝通重返江村做调查,他大胆用数据说明乡村工业的倒退

15、,“总的看来,副业方面现有的水平是没有二十一年前高了。作一个大约的估计,1936年,副业占农副业总收入的40%多,而1956年,却不到20%。”这样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在随后开展的反右运动中,他被划为著名的大右派,在其后的二十年中,凄惨度日,自称“连一张书桌都没有”。1981年,已经平反的费孝通第三次访问江村,他看到家庭工业开始复苏,乡镇工业遍地开花,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他写道:“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苏南乡镇的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摘编自吴晓波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材料三:1997年,87岁高龄的费孝通亲自到黑龙江省哈尔滨、佳木斯等地考察,看望赫哲族同胞,联系到中国社会的文化失衡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他深刻体会到文化转型的重要性,正式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在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中写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即对于自己的乡土文化要有认识。但认识不是为了保守它,重要的是为了改造它,正所谓推陈出新,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提出文化自觉,是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中首先接触到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