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40024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 17 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设练习与测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63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却趾高气昂,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见此情景,平日专横跋扈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1)周渭是文官还是武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2)平日符彦卿为什么能专横跋扈,目中无人?(3)面对趾高气昂的周渭,符彦卿为什么又无可奈何?(1)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

2、皇位时有发生。(3)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高峰,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开明王朝,尽管其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同意。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 “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科举制形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在考试制度、考

3、试规则和考试内容上有哪些变化?如何评价这些变化?(1)考试制度: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 ,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考试规则: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 、 “誊录” 、 “别头试” 、 “锁厅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考试内容: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 ) ,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2)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

4、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探索与争鸣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 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必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必须通彼此。 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对“通古今” “通彼此”的理解。通古今:如先秦的世袭制、秦代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宋(延续至清)的科举制。 通彼此: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政治制度与文化教育制度的关系。第 18 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练习与测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包拯集记载:宋代景德、祥符年间,朝廷的文官共有 9750 人,不

5、到 40 年,内外官署已达 17300 多人,还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与先朝相比,官员的人数超过一倍多,而种田的人却越来越少,国计民生怎么会不窘迫呢?(1)材料指出了北宋王朝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北宋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针对上述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1.(1)冗官;积贫、积弱。(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措施)。庆历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激烈的反对。随着宋夏和议定局和内乱的平息,仁宗对因实施“新政”而引起的纷争产生厌烦,范仲淹、富弼等主力改革的官员被反对派排挤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随之废除。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的辞职、宋

6、神宗的去世、保守派被起用,新法全面罢废。有学者认为,发生于王朝中后期的改革较之王朝初期的改革成功概率小。试结合第二分册第 8 课、第 9 课的内容,以汉朝和宋朝为例,从改革的背景、统治者的利益、改革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来论证此观点。从改革的背景看,新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的风暴、旧王朝被瓦解或推翻后建立的,农民起义本身就是对旧王朝的冲击,这种冲击成了新王朝推行改革的破冰船。而王朝中后期,随着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的成型,统治集团内部达成均势,保守顽固的倾向与日俱增,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从统治者的利益看,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这时的改革多半是对前朝旧制的“反动

7、”,既赢得民心,又兼顾新权利获得者的利益。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是建立在不改变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一旦触及到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反对。从改革的支持力度看,王朝初期的改革由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的改革则缺乏这种权威。探索与争鸣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见解各有长短,改革派看到社会的弊端而力主改革,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此其所长;但他们徒见改革之利,而忽视因改革而带来的各种弊端,且操之过急,是其所短。保守派攻击因新法推行而衍生的种种弊端,这也是事实;但因此而全盘否定改革,对社会的弊病听之任之,则是其短了。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一说理由。第 19 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

8、立练习与测评辽朝在其管辖地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忽必烈采纳汉人的建议,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少数民族采取汉制的原因是什么?1.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先进,学习汉制,加强民族间的互相往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巩固统治。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哪些表现形式?试举例说明。2.和平:宋辽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西夏与辽议和、宋金绍兴和议、榷场。战争:北宋与辽的战争、金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靖康之变、金与南宋的战争:郾城会战和二次北伐、蒙古与西夏金的战争、蒙古与南宋的战争。文明交融的两种形式

9、。探索与争鸣从公元前 221 年到公元 1279 年,中国出现过哪几个大一统的王朝?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政治原因和思想原因分别是什么? (1)三次。(2)政治原因:自秦朝开始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杰出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思想原因: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积极作用。加之各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加深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为统一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第 2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何时

10、?为什么两宋时期中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后,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加以说明。1.(1)三国两晋南北朝;(2)两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赶上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而同时期的北方,因战乱而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3)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耕地的大量开垦,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稻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天下足”。经济作物。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棉花种植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

11、远销海内外。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商业外贸:宋朝政府鼓励外贸的原因、三大外贸港、市舶司、“番坊”、“番市”。海外贸易的商品、“海上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意义。史料记载,南宋统治者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于是规定:商人如能招揽外商,可授一定官职;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员如能发展通商关系,也可得到晋级的奖励。为什么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南宋统治者的上述规定说明了什么?2.(1)由于西夏的崛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对外贸易在南宋经济中的重要性。如绍兴末年,泉洲、广州两市舶司的每年收入达到 2

12、00 万贯,约占当时南宋政府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2)经济重心南移后,对外贸易成为南宋王朝的重要收入来源。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并给予许多的赞美之言,如:向外传播丝绸,瓷器等商品的“经济贸易之路”;传播各国人民友谊的“友好往来之路”;传播各族人民辉煌灿烂文化的“文化交流之路”;传播我国四大发明,科学技术交流的“造福人类之路”等。(1)根据所说内容,识读有关地图,辨认“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位置及其演变。(2)查询相关资料,选择上述一个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3.(1)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以中国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向北可

13、通往日本、高丽,向南可通往东南亚,向西南可通往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2)向外传播丝绸、瓷器等商品的“经济贸易之路”;传播各国人民友谊的“友好往来之路”;传播各族人民光辉灿烂文化的“文化交流之路”;传播我国四大发明、科学技术交流的“造福人类之路”。探索与争鸣有学者认为: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没出现。如何理解“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宋以后的中国终未成为“海上强国”?(1)两宋时期,传统纳贡体系的崩溃和岁币的输出,使海外贸易成为必要。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指南针的发明,又使得海外贸易成为

14、可能。特别是南宋,海外贸易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南宋经济逐渐背离了悠久的农业传统,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政策。第 21 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 3 到 13 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着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 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1)公元 3 到 13 世纪之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朝代? (2)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说说中国曾保持着哪些“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3)查阅资料,综合分析中国取得这些科学成就的原因。 1.(1)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

15、金元。(2)造纸术、圆周率、地动仪、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齐民要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3)中国古代社会时间长,在上升时期,相对开明、积极进取。古代社会的中央集权和小农经济,对国计民生进行垄断性管理。一些大型科技项目往往是由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完成。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不断出现江山易主的现象,但文化氛围、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传承性。而且中国文化未出现断层现象。这种文化的传承性对科技发展有利。科技发明是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较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士阶层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负着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较高的理

16、性精神,为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练习与测评苏轼曾经说过,北宋初年,老儒先生以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赶紧抄录,日夜诵读。(1)唐朝已经发明雕版印刷,为什么北宋初年老儒先生还要抄录史记和汉书?(2)假如老儒先生生活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他是否还会抄录书籍?为什么?2.(1)唐朝虽已发明雕版印刷术,但直到北宋中期才逐渐盛行普及。况且,雕版印刷术的局限性。(2)不会。因为此时平民毕升已创制了泥活字印刷术。“贾宪三角”与数学课本中提到的哪个知识相同?从北宋的“贾宪三角”到600多年后的法国“帕斯卡三角”,你从中看到了什么?3杨辉三角。从北宋的“贾宪三角”到六百多年后的法国“帕斯卡三角”,中国对世界数学的重大影响;文明交融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印刷术的发明使史料和史书得到有效流传。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正确。(2)印刷术的发明使史料和史书得到有效流传。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只要已经印刷发行的书,一般不会绝迹。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