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4039451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简介:严华(1970-) ,女,湖北襄阳人,现任襄阳市第七中学语文教师,地址:襄阳市第七中学,邮编: 441021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严华(襄阳市第七中学,湖北襄阳,441021)【内容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从而形成了诸葛亮文化形象。在对其文化形象的内涵上,主要概括为“忠贞” 、 “清廉”和“智慧”等方面。但在对体现诸葛亮“智慧”的民族政策上的“和谐”思想和国家外交上所体现的“务实”精神研究不够。对作为士人“修身”上所应体现的“兼济”形象涉猎不足。特别是对诸葛亮任人唯贤、清正廉明的“政治”风范和不可

2、而为、竭尽人谋的“坚韧”品格等惜墨如金。本文把诸葛亮文化形象的内涵界定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身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典范;多谋善断、文治武功的智慧化身;任人唯贤、清正廉明的政治风范不可而为、竭尽人谋的坚韧品格” ,使诸葛亮的文化形象更完美。【关键词】诸葛亮 文化形象 内涵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从魏晋至今,一直得到历代王朝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推崇,形成了独特的“诸葛亮文化”现象,诸葛亮文化形象的形成是社会群体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共同心理追求。笔者把诸葛亮文化内涵概括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身”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典范;多谋善断、文治武功的“智慧”化身

3、;任人唯贤、清正廉明的“政治”风范;不可而为、竭尽人谋的“坚韧”品格。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身”楷模诸葛亮是“俭以养德”之典范。诸葛亮一生崇尚节俭,并以此来治国。身为宰辅、“相父”,专决朝政十余年,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力求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死时又遗命薄葬,他就是这样清清白白地飘然而去,简简单单地长眠在青山之中,其俭约实在罕见。终其一生,如其所言,清正廉洁,字字浩然,垂范千古。在诸葛亮大力提倡和以身作则的影响下,蜀汉形成了以节俭为荣、奢华为耻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很多蜀汉官员都做到了居官清廉,不尚奢华。如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1。”费伟 “家

4、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2。”诸葛亮后来位极人臣,在治国理政、戎马倥偬的百忙之中,从没忘掉治家和对后辈的教育,在齐家上他同样要求他的子孙们养成节俭的习气,从而以成大器。他不以财产遗子孙,却留下了与兄谨言子乔书、与兄谨言子瞻书、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一批精神财富,以告诫后辈。其教育子女的佳作诫子书千古流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这段话谆谆教诲,给后辈留下了“澹泊致学,俭以养

5、德” , “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修身治性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诸葛亮的婚姻也体现其修身之状。在对待自己配偶选择的大事上,诸葛亮是重才而不重貌,个人的私生活完全服从于事业的需要。他能冲破世俗见解,不娶仕宦之家如花似玉的干金小姐,却偏偏出乎人料,要娶外貌极丑、内才非凡的黄承彦之女为妻。 “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 4。 ”倒是理学大师朱熹认为诸葛亮取丑女为妻,不贪美色“寡欲养心” ,是他“智虑之所以日益精明,威望之所以日益隆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5。事实上,黄夫人不但是诸葛亮生活中的忠实伴侣,而且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据说她善习文练字,吟诗作赋,又巧于酬思。诸葛亮

6、发明的“木牛流马” ,也曾从黄夫人那里受到过启发。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典范诸葛亮形象之所以受到历朝历代人民的推崇与喜爱,与诸葛亮的“忠贞”是分不开的。 “生而治蜀,死犹护蜀” ,是诸葛亮忠君爱国思想的总体现。为报答刘备三顾的知遇之恩和完成刘备托孤之重任,诸葛亮表示要“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在行动上,诸葛亮处处公忠体国,忠心不二,为了蜀汉政权而出生入死。一是“受命于败军之际” ,毅然出山,帮助刘备集团实现“匡扶汉室”的伟大战略目标。二是在刘备新败于当阳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役的胜利,并婉拒孙权挽留,坚决地返回到刘备身边。三是三

7、气周瑜,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建立了蜀汉政权的根据地。四是收复西川,后又取得汉中,建立了蜀汉霸业。作为一国丞相,他担负起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担。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则诚惶诚恐,泣拜于地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6”从此,诸葛亮便牢记托孤之重,忠于职守,辛勤谋划。五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以法治蜀,足食足兵。六是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完成刘备的未竟事业,终因积劳成疾,命伤五丈原。三、多谋善断、文治武功的“智慧”化身在民间,常听到这样一些俗言口语“三个臭皮

8、匠,顶个诸葛亮” 、 “事后诸葛亮” 。可见,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葛亮的大名联系着“智慧” 、 “聪明”。诸葛亮因此被誉为“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表现在军事上。诸葛亮继承了先秦法家的军事思想,依法治军,强调调查研究,有作战用兵的奇才伟略和治国的独特招数。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征南之役, 确定了“攻心”战略;北伐中原,有鉴于魏国的实力,则采取了稳定局势,平定后方,逐步打击敌人的方针。在战术的运用上更是灵活多变,有鬼神莫测之机。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一共27个春秋,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数以百计的战斗,凭着他的忠心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了一个

9、又一个胜利。博望烧屯,初试锋芒。赤壁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说周瑜”使东吴集团下决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又巧调鲁肃,使他为其所用,避过了周瑜一次又一次的谋害。蜀汉政权建立后,他更是南征北讨,每一次战斗,都使诸葛亮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即使是在失街亭这样的大败之后,“空城计”又使诸葛亮的智慧在这失误之中更显得超乎寻常。此外,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草船借箭”、“借东风”、“安居平五路”以及制造“木牛流马”、死前布置的锦囊妙计等等,都表现他的“智”。这些虽有艺术夸张,故事的虚构,但也说明了他的确足智多谋,为同时代的兵谋家所望尘莫及。其次表现在政治上。诸葛亮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仁德

10、施之于民,又将法家之法用于治国治军。他继承了儒家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暴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民本思想,同时又根据动乱的社会现实辅之以法治,“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6931页 。诸葛亮治蜀期间,始终贯彻他的民本思想,重用贤能,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务农植谷,推广生产技术,因而出现了国用足、民财阜、人口旺的景象,蜀国的国风、官风、民风在三国中皆属上乘。将一个国空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岂不令人惊叹!诸葛亮的“智慧”还表现在在为人处世上。诸葛亮有自己独特做人的技巧,显出了一个成熟的智者风度。他把“淡泊明志、宁静

11、致远”当作人生的座右铭,一生不为名利的缰绳所捆绑,不为庸俗下流的欲望所纠缠,而是静心养性,能屈能伸,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在人际关系上,诸葛亮可谓织网好手,他能把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左右逢源,这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他还因此被人称作识时务的俊杰;被人誉作“千古第一完人”。四、任人唯贤、清正廉明的“政治”风范诸葛亮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诸葛亮认为“任人唯贤”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治乱安危的大问题,治国有赖于良辅。诸葛亮还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上说明选贤任能的重要性。诸葛亮本着“德才兼备”的原则,寻求人才,提拔人才。为了“举贤” ,他“取人不限其方” 。也就是说他选拔人才,不搞五湖四海,不存门户

12、之见,不受来自何地、何方、先后的限制,而是以是否“贤才”为标准。只要有利于维护蜀汉统一和“复兴汉室”的大业,他都尽量录用。如诸葛亮对刘璋原来的部下、刘备入川的荆楚群士和昔日转战中原的旧部及从曹魏、张鲁等方面投降过来的姜维、马超等关陇人士。不念旧恶,不记前仇,一概加以录用。诸葛亮用人还不讲资历,不论出生,能“尽其器能”,避其所短,对于有卓越才干和特殊功劳的人予以破格提拔,授以要职。如:王平出身士兵,但他是一个很有战斗经验的贤才,诸葛亮就很器重他,将其破格提拔为将军;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

13、以西士咸服诸葛亮可以尽时人之器也。 ”对杨仪和魏延二人也是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诸葛亮主政期间,确实提拔重用了一批才俊之士,如蒋碗、费柿、姜维、董允等。诸葛亮“任人唯贤”的政治风范对于团结西汉境内的各类人才,打击了垄断仕途的世家豪强势力,稳定蜀汉后期的政治和支撑危局起了重大作用。所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诸葛亮开阔的心胸,容人容物的雅量,能比较公正的对待各种人才,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用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也是今天值得我们借鉴的。诸葛亮赏罚分明,清正廉明。他赏罚不避亲仇,“无偏无党”,一视同仁。诸葛亮多次告诫属僚,“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说,诸葛

14、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事实也确实如此,马谡是诸葛亮非常器重的人,但马谡违背军纪街亭失利之后,诸葛亮坚决按军法从事,忍痛斩了马谡,并且上表后主请自贬三等,对个自己择将不当的过失也不宽容,表现了其执法如山、“赏罚必信”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性。李严很有才能,当初诸葛亮也让他担当重任,但李严逐渐自私跋扈,不以国事为重,只图谋私利。诸葛亮北伐时,李严甚至弄虚作假,欺骗谎报,诸葛亮察觉后,报请后主将李严削职为民。正因为诸葛亮以身作则,律己甚严,极力推行“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主张,才做到了政治开明,臣服民悦,蜀汉政权下的人都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怠心。五、不可而为、竭尽人谋

15、的“坚韧”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辈子不计成本地献身,是对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不可而为,坚韧一心,竭尽人谋,是诸葛亮另一品格的真实写照。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 ,一统天下。他未出山之时已知汉室倾颓、气数将尽,历史潮流无法逆转,然毅然出山,担负起匡扶汉室的大任。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诸葛亮深知这一点,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8”他没有因为不可为而放弃自己的意志力量

16、和远大的政治理想,没有放弃“匡扶汉室,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历史责任。于是毅然挑战极限,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 “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 ,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与“天命”抗衡。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后人无不感慨系之。刘备死前,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辅佐刘禅的重任,忠心耿耿地守护着昏庸无能的后主。诸葛亮披肝沥胆,七次北征,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而后主软弱无能,亲佞远贤,给蜀汉发展蒙上巨大的阴影。诸葛亮对“扶不起的阿斗”深怀忧虑,可他还是孜孜不倦去努力奋斗,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用心尽力为国尽忠,用血与肉去护持国家,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治国理想和做人的规范。参考文献:1陈寿:三国志 蜀书卷 39董和传 ,中华书局,1959 年 12 月,第1057 页。2陈寿:三国志 蜀书卷 44费伟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