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

上传人:双*** 文档编号:140382997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柏林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列车上的一个生活小镜头,平实而缓慢地切入,寥寥数语引出了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描绘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二、学情分析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对于小说这种文体,学生已初步了解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对

2、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从思考战争灾难这一主题人手,反思结尾环境描写的深意。处于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对战争没有多少认知,需要补充一些资料来加深他们对战争环境的认识,对战争带来灾难的了解。以此来感受本篇小说中描写的战争带来的悲痛,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梳理情节,留心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努力还原真实、自然的阅读状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为阅读整本小说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主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人物的悲剧形象。2.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

3、局构思的巧妙。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五、教学过程总体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为略读课文,依据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略读课文主要是学生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尽量避免逐句逐段的细品分析。因此,在整篇课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教师在学生需要处适时点拨与启发。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回顾小说桥和穷人,并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举例说说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预设1:关注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预设2:通过情节发展

4、、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预设3: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深入感受人物形象。2.引出新课:这两篇课文都刻画的是人物在面临困境或存亡做抉择时闪现出人性的光辉,战争中普通人物又会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小小说在柏林,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看看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反三性”课文,是“知”向“行”转化的工具,要顺利实现“行”,就得先了解“知”的程度,这就需要学生回顾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小说的文本特点,这样使精读与略读课文混为一体,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板块二、明确目标,自主阅读1. 自读提示,圈出要求。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导语提示,用笔圈画出学习要求:(1

5、)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2)文章结尾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2.围绕问题,学生自学。提示:借助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梳理在柏林的情节,填写学习单。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学生围绕导学中的问题,展开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组内交流,并准备进行全班汇报。【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略读课文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运用精读时所学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感知文本。板块三、紧扣问题,体会表达紧扣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结合前两篇精读课文对于小

6、说文体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作深入的交流与感悟。1.关注情节,抓住语言、神态等描写,感悟主题表现方法。(1)当学生找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谈体会时,适时引导:预设1:老妇人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老妇人柔弱的声音,却盖过了响亮的车轮声,两处声音的对比,凸显了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的悲痛这是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预设2:战争给老人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妻“疯子“亡”,自己年事已高,本应安享晚年,但却不得不奔赴前线。追问:老人是后备役士兵,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妻子“虚弱多病”“神志不清”,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他能不去吗?学生们讨论:不能,年轻力壮的男子已经战

7、死沙场,只能他们去了。如果他们不去,只剩下了妇孺这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2)当学生找到情节冲突的描写谈体会时,适时引导:妻子被小姑娘嘲笑,老人第一次没有吱声,为什么第二次却“挺了挺身板,开口了”?预设1:抓住内容谈体会面对两个小姑娘的无知,第二次老人才“挺了挺身板”开口,仿佛在叙述着一件“很平常”的事:三个儿子战死,自己还得上战场,相依为命的妻子在疯人院度过残生。老兵那份“平静”,却在众人心中掀起狂澜这样的悲剧,不正是战争带来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悲剧吗?预设2:关注写法谈体会小说的情节冲突,陡然从平静的叙述发生波折,老兵忍不住道出了让人意外的答案,前面常规情节的叙述和铺垫在这里显示了震撼

8、人心的效果这样的悲剧,不正是战争带来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悲剧吗?2.关注环境,尤其是结尾的巧妙构思,体会表达效果。出示小说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1)引导学生思考:“健壮的男子”都哪里去了?这样的场景是偶然现象吗?寥寥数语,简短的一句环境描写引出了故事的开始,又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男子都上战场打仗去了。(2)引发思考:这里的“静”仅仅是环境安静吗?与前面“随即车厢里平静了”的“静”有什么不同?自主阅读两个部分的情节,进行自我思考,内容补白,小组交流。预设1:前面的“静”是人们看到老人的威严,受到了震慑,从而不敢出声音。预设2:结尾处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是战争导致家庭失去了儿子,急疯了亲人,还要继续赶赴战场。反思战争的罪恶,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可怕灾难。【设计意图】学生读小说时,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对一个独特文本“例子”的剖析,走进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去,感悟人物形象,理解表达效果,突出学习重点。板块四、关注标题,感悟主旨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此时,补充资料,加深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引导学生从文章背景去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普通民众家庭的缩影。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