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99287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启东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苏省启东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启东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启东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启东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让青年读者们觉得_,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_,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_。A. 鞭长莫及 顶礼膜拜 心照不宣B. 望尘莫及 毕恭毕敬 心照不宣C. 鞭长莫及 毕恭毕敬 心神领会D. 望尘莫及 顶礼膜拜 心领神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

2、,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语境中是想表达青年读者们觉得自己赶不上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所以应选用“望尘莫及”。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毕恭毕敬:形容对人十分恭敬。顶礼膜拜程度更深。第二空结合上文“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下文“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可以理解为阅读时不用对作者怀有特别崇敬的心理,所以选用“顶礼膜拜”。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

3、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心照不宣比心领神会多了不说出来的意思,不合语境。第三个空是要表达读者能对作品有深刻地领会,所以应选 “心领神会”。故选D。【点睛】成语运用解题技巧:(1)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2)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环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3)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4)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5)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6)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7)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整体性,只断章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意相

4、悖(8)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下列各句中,没有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我一眼认出了胡杨,他直立在无边的荒漠里,似乎有着无以撼动的坚韧,仿佛饱含了日月的精华。B. 在自我介绍之后,杨超越突然表示要为粉丝清唱一首。结果这一清唱,唱出了一个大型车祸现场!C. 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了尘雾和碎末。D. 上海弄堂的房屋,鳞次栉比,看上去有些乱,实上错落有致,实在是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

5、修辞方法的特点、构成、作用等,联系语境正确判断。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胡杨人格化,写它的状态“直立”,写它的的品质“坚韧”,“仿佛饱含了日月的精华”是修饰“坚韧”的品质,进一步赞扬它的“坚韧”的品质。B项,运用了比喻,把杨超越的清唱比喻成一个大型车祸现场,生动地写出了,清唱的效果杂乱不佳,甚至惨烈。C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中的“抱起”“ 恶狠狠”“ 甩到”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是把狂风模拟成人来写,用了拟人的修辞;“大块的翡翠摔成了尘雾和碎末”运用了比喻,把巨浪比喻成“大块的翡翠”,把水雾比喻成“尘雾和碎末”,产生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效果。

6、D项,运用了比喻,把上海弄堂鳞次栉比的房屋比喻成“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很形象地把上海弄堂错落有致的美感表现出来。BCD都运用了比喻。故选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_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或者翻译些他的诗文,像苏东坡这样的高士,有他作品相伴就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那时我一直都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现在我能心致志地写关于他的传记,自然是件乐事。即使此愿望不能实现,也愿意身边有他的作品相伴。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排列句序的题,解答此类题目

7、,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还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最佳答案。据语句内容分析,根据上文的提示,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以下要陈述理由。句有“那时”在时间上的呼应,也有一直都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的愿望,句从“或者”可知,是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愿望,所以句与句相连,表现出我的愿望;句中“有他作品相伴就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与句中“也愿意身边有它的作品相伴”承接呼应,所以句与句相连;句的“此愿望”指代的内容,所

8、以表明放在之后;根据时间的先后,句有“那时”,句有“现在”,所以句放在最后。故正确排序为:故选C。【点睛】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4.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香帐

9、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A. 中秋除夕端午元宵B. 中秋元宵重阳七夕C. 重阳七夕端午元宵D. 重阳除夕元宵中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答题抓住各句中关键词语分析,“八月” “登高”“拜婵娟”“怅假期又一年”“生前”“沅湘碧潭水”“火树银花合”“明月”,答案为重阳七夕端午元宵。各诗题目分别为:(唐)王缙九日作;(唐)罗隐七夕;(宋)梅尧臣五月五日;(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

10、为识记A。【名师点睛】登高,指重九登高的习俗。这一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故属节令性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

11、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2分)(一)课内知识(5分)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轻霜露而狎风雨(教战守策) _(2)焚炀赫烈之虞(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_(3)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段太时逸事状) _(4)远具时羞之莫(祭十二郎文) _(5)以男女质钱(柳子厚墓志铭) _(6)又将经纪其家(柳子厚志铭) _(7)其故封识具存(段太尉这事状) _(8)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_(9)辟邪说,难壬人(答司马谏议书) _(10)小不如意,则寒

12、暑入之矣(教战守策) _【答案】 (1). 亲近 (2). 忧虑;忧患 (3). 古今异义,代为备办 (4). 通“馐”,美味的事物 (5). 抵押 (6). 古今异义,管理照料 (7). 名词作动词,加标记 (8). 形容词作动词,只顾自己 (9). 驳斥 (10). 古今异义,注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识记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课上对文言知识点的记忆掌握,一定要把积累和理解性记忆相结合,是二者相互促进,达到准确记忆。本题涉及到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还有特殊的文言词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氏义庄碑记袁枚古立大宗,以余

13、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盖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征仕郎世魅,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畬置庄,鸠厥宗支,振廩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

14、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余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时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选自袁枚全集)注:窭人:穷苦人。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悖是则不义 悖:违背B. 振廪同食 振:整治C. 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 绝:横渡D. 人能无憾于江、河乎 憾:遗憾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仲淹设义庄,使子孙知道如何做才仁义,并且让他们继承这种做法而不懈怠。B. 陶氏父子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得到了吴人的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