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92095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人的环保刘绍义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

2、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了古人对水源要求严格。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要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在里面,就要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记载,晏子对齐景

3、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周礼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

4、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也就是厕所。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

5、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原文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释名和博物志的记载,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建造房屋以前,也要考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B. 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因此对提供饮水的水井经常淘洗清理,防止出现“井泥”等污染水源。C. 几千年前,古人就用土塞、火熏、水灌的方法来防治老鼠,不过火熏、水灌的方法也有弊端,不但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还可能会烧毁梁木,浸塌墙壁。D. 古人用蜃壳捣成的灰来给房屋内部消

6、毒,以便驱赶清除藏在屋内的虫豸,与我们现在用石灰消毒杀虫作用相同。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后汉书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是说古人采用清理疏浚水井或是改换水井的方式,以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B. 老鼠、苍蝇、蚊子、虱子等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的害虫,人类与它们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C. 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是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同时又要参观其厕所。可见古人把厕所作为检验房屋质量的重要标准。D. 古人严厉禁止在道路上乱倒垃圾,汉代时,还要在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扬损害人体健康,也由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洒水车。3. 根据原文

7、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B. 秦时商鞅用黥刑惩治道路上乱倒垃圾的行为,因此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C. 古人净化环境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火熏、水灌来防鼠,用艾草来熏蚊子,用蜃灰来消毒杀虫,这些方法至今我们还有所借鉴。D. 古代对公共厕所非常讲究,对建修公共厕所的位置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根据墨子记载,公共厕所的墙高必须在十二尺以上。【答案】1. C 2. A 3. B【解析】1.“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于文无据。2.“浚井改水”的意思是清理疏浚井水,改善井水品质,不含改换水井的意思

8、。3.“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说法过于绝对。【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于文无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于文无据。【2题详解】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浚井改水”的意思是清理疏浚井水,改善井水品质,不含改换水井的意思。【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A项“浚井改水”的意思是清理疏浚井水,改善井水品质,不含改换水井的意思。【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

10、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B项“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说法过于绝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刘国芳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

11、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

12、叫康枣,他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

13、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老人说:“可以。”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孩子说:“我叫李子。”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我说:“那不浪费了?”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

14、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4. 下列对小

15、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B. 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地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C. 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D. 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5. “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答AD不得分。 5. “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6. 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