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34916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1).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 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

2、,主张在处 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 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 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在 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 “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中 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 外交原则。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

3、边扰攘从未曾停息。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 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面对来自周边的 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 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 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 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将慎战观落实 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知战是指深入研究战争的内在规律、战与和的利害 得失;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

4、态势。 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大都以禁暴止战为旨归,强调师以义动,其核心思想可以归 纳为“以谋取胜”。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总体来看,中 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所谓“道胜为上”, 是指道义的优胜是谋略运作的最高目标。“道胜”要求体现军事行动的道义合法性,取得 以德服人、海内归心的效果。所谓“政胜为本”,是指政治目标、政治谋略是战略谋划的主体与核心。所谓“柔胜为用”,是指以间接、迂回、柔性的方式赢得胜利。用今天的话 来讲,就是通过运用国家软实力达到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效果。在中国古代战略理论中,实力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先秦诸子

5、谈论国防之道时,大 多将国力放在重要位置。例如,管子的“为兵之数,存乎聚财”,商君书的“农战” 论等,都强调国家实力的重要性。实力是制胜之基,依托实力形成战略优势,进而转化为 胜势,是战略谋划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实现未战先胜的 “形胜”。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聚力”就是 厚植国力,“造势”,即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局势。“任势”,是 指将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观的谋略运作有机结合。历史证明,正义的力量并不能自动战胜 邪恶,惟有通过“任势”,依托强大的实力、发挥正义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乱、实现和平。(摘编自周德钧中国古代战

6、略文化的几个核心话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民族的对外交流是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后盾基础上的,这要求我们知战、备战、慎 战。 B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战事的目的在于禁暴止战,屏弃“怒而兴师”,反对“霸道”。 C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强调“慎战”,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 D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倡导亲仁善邻的邦交相处之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用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 的精髓。 B文章首段总论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具有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C

7、文章在阐述道理时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既有理论分析,又以事实为依据,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管子商君书为例,强调了实力为本的中国古代战略理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与国在交往中出现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产生的前 提。 B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虽然对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各有高下,但都反对穷兵黩武式的 “霸道”行为。 C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禁暴止乱、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强大的实力来发挥正义的 力量。 D当前,中国在面对周边扰攘时,宣称“我们不想打,但是也不怕打”,这正是对中国古 代战略文化的继承。(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8、(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高一手 蒋世平菜市场后街来了一个流浪老人。他整天醉意昏沉,一醒来,就向路人和店家讨钱买酒 喝。问他情况,老人说不清楚,大家就都叫他“醉酒爷爷”。这天,郑晓亮买菜经过,醉酒爷爷伸出黑糊糊的手说:“哥,有钱没有,给点买酒喝。” 郑晓亮说:“大爷,您跟我走,我请您喝酒。”郑晓亮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几个工友看见 脏兮兮的醉酒爷爷,都指责郑晓亮。郑晓亮说:“他是我离家出走多年的爷爷。”郑晓亮带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吃饭 时,醉酒爷爷问:“酒呢?”郑晓亮拿出半瓶酒,喝时问大爷情况,醉酒爷爷只说姓高。 第二天,老板林勇问包工头,喝酒的老人是谁

9、。包工头说是郑晓亮的爷爷。郑晓亮笑着说:“那个不是我爷爷。我看他在外流浪遭罪,就带他来照顾几天。”林勇对包工头说: “留下管理工具吧,工资每月 2000 元。”又对郑晓亮说,“老人的生活,你就多关照了。”郑晓亮对高大爷照顾很周到。高大爷虽不多说话,但没有醉过酒了,不过,高大爷对 自己的身世还是守口如瓶。那一天,郑晓亮被钢筋架砸断了腿。高大爷飞一样跑来,手指疾点血海、髀关、足三 里、解溪等几个穴位,郑晓亮疼痛马上缓解。接着,高大爷一手轻按断骨处,一手握着小 腿,往后一拉,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往前一送。一旁民工和包工头都看得目瞪口呆。高大爷笑道:放心吧,我包他一个月就好。30 天后,郑晓亮真的就好了

10、。郑晓亮对高大爷又钦佩又感激,待高大爷如同亲爷爷一般。可 是,高大爷酒后总唉声叹气。郑晓亮想问,但又怕问到高大爷伤心处。有一天,林老板出车祸了,右腿粉碎性骨折,医院要进行截肢。高大爷听说了,马上 来到医院,说:“林老板这么好,那条腿无论如何我也要给他保下来。”高大爷让林老板躺 好,然后推、摁、掰、揉,林老板只觉有一股柔力渗入体内,可清晰地听到骨头对接时轻 轻的“嚓嚓”声。林勇大惊:这高大爷果然是江湖异人。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高大爷道: “好了。”林勇瞧着高大爷问:“高大爷,您是否认识高一手?”高大爷淡淡地说:“我就是。” 林勇大喜,说:“高大爷,我就是您资助读书的林勇呀!” 原来,高一手年轻时

11、就是名震一方的骨科郎中。看见邻居林家贫困,便出资让林家小孩读书。后来,医院各种设备更新,来找高一手推拿接骨的人越来越少。高一手心灰意冷, 快 70 岁时,便不再开诊所了。老伴去世后,他伤心过度,便离家出走了。从医院回来后,郑晓亮见人就称赞高大爷,照顾他尽心尽力,高大爷反而不高兴了, 总是唉声叹气。那天,高大爷生气地把酒杯重重一磕,叹息道:“晓亮,你说我这正骨医 术怎么样?”郑晓亮说:“好,好啊!”高大爷“哼”了一声,说:“有什么好?你也不喊 一声师父!”郑晓亮一听,慌忙双膝着地磕头,恭恭敬敬地喊:“师父!”高大爷“哈哈” 大笑,端起酒杯,一口干了说:“我这绝技,终于有了传人!”一个月后,林勇痊

12、愈。他的腿行动如初,高一手的名声也传遍了城乡。 林勇给高大爷一笔丰厚的酬金,但高大爷却分文不取。半年后,林勇带高大爷参观一栋两层小白楼:“这栋小楼是专为您和晓亮行医设计建造的,楼上生活起居,楼下行医煎 药,你们搬进来吧。”郑晓亮中途学艺,却技压四方。接骨、正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高大爷还叫郑晓亮在 门头挂了一块牌子:郑一手。(选自 2017 年 8 期小小说月刊,原载故事林)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先从高大爷是一个流浪汉,并且整天醉醺醺的,连自己的情况也说不清楚写起, 目的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高大爷先是因为可怜得到

13、郑晓亮照顾,后来治疗晓亮和林勇之后,更是得到晓亮的悉心 照顾,但他还是唉声叹气,是因为晓亮不明白他的心意。 C.小说写了郑晓亮帮助高大爷和林勇留高大爷管理工具这些事情,都能反映他们的善良, 接着写他们都得到了高大爷的救助,反映了好人有好报的主旨。 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最后又用插叙的手法,介绍高大爷的身世,既使故事情节 曲折离奇,又有着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喟。5文中的郑晓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对写高大爷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 分)6从“高一手”到“郑一手”,中间有许多曲折。请找出有哪些曲折,并说说作者这样写 的匠心。(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旨在记录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报告指出,到 2017 年我国脱贫攻 坚战取得巨大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 入保持快速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 提高,质量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育文化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同 时,我国的扶贫开发也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报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一方面,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产业

15、扶贫和就近就业相结合,来拓宽贫困人口灵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西部地区还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对接工作,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贫困省份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强化与东部帮扶省市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材料二(2017-12-14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 1300 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 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 难形

16、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 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 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 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 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贫困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的众多事实证明,市场无法解决不平 等问题,所以政府干预是必须的。”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国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脱真贫、 真脱贫。这个提法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 升,而且要保证群众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