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的流动——读书报告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0234790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物的流动——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礼物的流动——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礼物的流动——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礼物的流动——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物的流动——读书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物的流动读书报告礼物的流动一书副标题为“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共有包括导论和结论在内的9章内容,是根据作者阎云翔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以前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动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他便将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并最终成书。该书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的角度考虑,以关系、道德和人情、面子等中国特有的本土概念,并结合文化差异性和社会实践内容,对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礼物交换体系以及与其他社会不同的礼物交换现象进行简单评介,由此展示了乡村社会礼物交换的类型、原则及

2、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获得一种对中国乡土社会社会交换的总体理解,其中的一些结论在当下仍然具有较高的解释力。1、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礼物馈赠“关系”是什么?在中国社会,关系是一个以工具性和个人操纵性为特征的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贬义。但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培养关系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下岬村,“随礼”已经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循随礼的规矩,而且一个人如果落下拒绝随礼义务的名声,他就会失信于全村,并由于关系网络而受到孤立”。所以尽管对大部分村民而言礼物馈赠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但村民对送礼还是“乐此不疲”。阎云翔认为义务性的馈赠为村民培养、维持和扩大

3、关系网提供了基本方式。也有些学者认为乡村文化的运行规则和人际关系的运行方式是这种行为的强制驱动力。阎用黄借钱随礼的事例说明了,礼物交换构成了一个道义经济的体系,而道德原则超过了经济考虑。人类学家受莫斯的启发,将礼物馈赠视作一种创造、维持并强化各种社会关系的文化机制。阎在该书中也多次提到礼物交换使社会关系得以创造、维持和强化。同时提到中国近代乡村出现了人际关系网络的私人化和非正式化的趋势,大量社区网络和亲属关系都被纳入私人关系网络,这不是下岬村独有的现象,在中国其它地方也发生了。2、 礼物馈赠的规则与人情伦理人情即人之常情,有一种约定的规范和道德义务在里面,它是个人在面对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情境时

4、基本的情感反应,讨论一个人拥有多少人情,事实上是指他们的关系网规模。在文中作者认为互惠原则是下岬村礼物交换的基本原则,并得出了四种具体的交换原则,尽管有学者批判认为这四个交换原则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而应该把礼物的交换过程看作一种动态的博弈。但是该书的一个新颖之处在于把感情因素纳入到了馈赠行为中,以往的研究大多致力于发现当地人的经济理性或宗教信仰。而在结论部分,阎云翔谈到了礼物和人情的关系,礼物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或是一种依靠关系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只有在地方道德世界里广阔的关系和人情背景下,礼物关系的意义才会产生。在阎描述的地方道德体系内,个人利益的追求与道德责任的履行是相互融合的,礼物的价

5、值维系着社会生活的长期秩序而非短期利益。而相应的,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村民们与外来人打交道时,倾向于运用人情伦理和关系网络,工具性的联系纳入到关系网络中。3、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关于谁从礼物交换中获得了声望和权力,可能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送礼者。大部分的人类学家在其研究中认为单向送礼使得赠礼者处在优于收礼者的地位。然而阎云翔发现礼物流动的方向在下岬村则相反,尽管下岬村的礼物交换遵循互惠原则,但大多数村民送出的礼要比收到的礼多,他认为这种不对称流动由家庭发展的周期和社会地位等级两个因素决定。由于国家对村庄生活的强渗透和干部权力的运作方式,在礼物交换中存在着不平衡,单向送礼使得受礼者权

6、力和声望的增加。阎将礼物交换情形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横向情境中的表达性馈赠。因为送礼者和受礼者不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异,一份礼物总是能带来相应的回礼,交换是严格对等的,礼物的流动表现出均衡互惠的特点;二是横向情境中的工具性送礼。送礼者有求于受礼者,馈赠使送礼者获得影响受礼者的权力,这种权力优势将随着对方的回赠而消失,且这种馈赠不能给他带来社会声望,反而使礼者得到声望;三是纵向情境中的表达性馈赠。这是一种带有工具色彩的礼物馈赠,送礼者都希望借此与受礼者建立良好关系以得到他们的保护,至少是不被歧视性对待。受礼者没有还礼的压力,没有回礼义务的负担;四是纵向情境中的工具性送礼。由于回礼的预期的存在,受礼者的

7、优势地位遭到挑战,送礼者获得影响受礼者的权力,即便这种压力微不足道,但只要没有回礼,影响力就会持续下去。4、 结语对礼物交换中权力与声望流动情况的研究是该书的精彩处。阎发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研究的礼物流动的模式,它是单向的、非均衡的,并且权力与声望流向受礼者一方。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作者得出了中国所特有的社会交换方式的结论。在中国,互惠原则来源于人情伦理思想,礼物没有精神,是人的精神将双方联系起来,同时,作为物品它又是可以让渡的,自身并不蕴涵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不可让渡的是物品传达出来的人情;随礼不仅是一种道德义务的体现,也是情感表达的工具;礼物的内容在变化,但人们更重视礼物的象征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参考书目: 阎云翔,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