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总务}行政诉讼法1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094026 上传时间:2020-07-26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14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总务}行政诉讼法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行政总务}行政诉讼法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行政总务}行政诉讼法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行政总务}行政诉讼法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行政总务}行政诉讼法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总务}行政诉讼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总务}行政诉讼法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政诉讼法,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1989年4月4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标志着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建立。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概述,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及功能 (一)概念 人民法院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作出裁决的一种司法活动。,(二)功能 (三)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1、行政系统官僚主义、等级制度严重,不能过分仰仗行政机制解决冲突; 2、行政权有自身的弱点,有腐败的趋势,必须进行有效控制; 3、行政决定具有保密性,相对人往往

2、无法知道具体由谁、如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须通过外部权威防止其任意性与玩忽职守。,(四)行政案件的构成条件 原告 被告 受案范围及管辖 法定期限 复议前置的已经过复议 申请复议的已作出复议决定。,二、行政诉讼法的渊源 (一)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 No.2、41:确立了公民控告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和权利确认了公民的原告资格及相关诉讼权利; No.5: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将被追究违法责任为行政机关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提供了依据; No.122、126:确立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审判主体地位为人民法院作为行政行为审查机关提供了依据。,(二)法律渊源 1、行政

3、诉讼法;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 3、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解释”NO.114:“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外,对本法没有规定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 4、最高人民法院几个解释性法律文件:审理、执行、立案、证据等、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民事行政抗诉办案规则等。 5、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中有关行政诉讼的规定。,三、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一)司法诉讼的共有原则 司法独立原则 法治原则 合议、回避、公开、两审终审原则 平等原则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 辩论原则 检察院监督原则,评价诉讼体制的标准: 公正、独立、权威 司法公正的要

4、素: 适用法律平等 诉讼程序规范 判决结果公平,司法独立的含义: 司法权独立? 法院独立? 法官独立? 一个现状:法官专业化程度不高,1952年时任最高法院院长的董必武宣布:“充当法官者应为工农出身,政治面貌清白,具有高小以上文化者即可。” “两位法院院长访谈录”,左卫民著:变迁与改革第183页。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障碍分析(尤其是行政诉讼领域),司法权威的体现: 司法权专属 司法过程不受干扰 司法结果具有强制性 中国律师报1998年12月12日,谢云峰:“在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中被告于衡阳市法院当庭拘走原告” 在所有必须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地方,法院是最需要法律秩序的,司

5、法过程必须不受干扰受干涉,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法官有权并且必须有权处置那些破坏司法正常的人。 -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行政诉讼体制的主要模式 欧洲大陆双轨制模式(以法国为例) 英美普通法院模式(以美国以例) 中国司法体制的特点 党委领导、人大和上级法院监督指导、政府管理人财物。,(二)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行政诉讼规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只管辖法定案件; 2、合法性审查原则 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原告行为;只审查合法性,不审查合理性。,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被告方有义务提供赖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和法律依据的证据,原告有权质证和反驳; 4、不停止执行的原则: 例外情况:

6、(1)被告方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法院根据原告申请或依职权裁定停止执行的(“解释”NO.94、95);(3)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停止执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NO.107)。 国际通例是停止执行是原则,不停止是例外。,5、不调解原则 法院不得采用调解作为审理程序和结案方式; 在“修改意见稿”中有变通性建议,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除非有行政机关严重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否则人民法院不作变更判决。 理由:行政诉讼是以合法性审查为限制的,同时,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存在分工,司法权原则上不得侵入行政权领域。,对“显失公正”的理解: 第一、违法行为发生在行为人法定职权范围之内; 第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7、; 第三、行为的结果违背了法律精神,损害了社会利益或相对方的利益; 第四、行为明显不合理、不适当,即具有通常法律知识和道德水准的人都会确认为不公正 如此荒谬,以致任何有一般理智的人不能想象行政机关在正当地行使权力时能有这种标准。 英格林法官,“漏罚”是否属于“畸轻”? 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判决重作”是否属于“变更判决”?,第二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及管辖,难点: 行政争议的认定及解决机制,一、行政诉讼的对象 审查规则: 只针对具体行政行为; 不审查相对方行为; 只审查合法性问题 所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限于原告的诉求。,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确定受案范围的意义 (二)受案范围的法律规定 N

8、O.11、12 确立方式:混合式概括式列举式 总的原则:只有行政机关解决不了的法律争议才能进入司法审查的视野,对行政争议,法院需保持一定必要的克制。,概括式: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事实行为) 合法性 a.人身权、财产权;b.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受教育权),补充:法定行政终局裁决 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终局裁决-行政复议法 / 出入境管理法有3类案件 违犯出入境管理法,受拘留处罚的,对处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最后的裁决,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定行政终局裁决,对国务院部门或者

9、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比较,三、行政诉讼的管辖 管辖:级别 + 地域 + 裁定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三)裁定管辖 基本原则:法院辖区与行

10、政辖区相一致,与当事人有一定联系,与诉讼标的相一致。,(一)级别管辖 1.基层法院 一般案件 2. 中 级 法 院,(1)确认发明专利权 (2)海关处理 (3)国务院部门 (4)本辖区内的重大、复杂案件,包括: 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但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办理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案件可以除外; 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 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案件; 国际贸易案件、反倾销、反补贴案件,3高级法院(部分反倾销反补贴) 4最高法院,(二)地域管辖,1一般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2.特殊地域管辖 原告所在地被告所在地法院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案件

11、 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案件 原告所在地:指原告的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不动产案件 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三)裁定管辖 管辖上,由于法律规定的受理行政案件原管辖法院层级过低,加之同级政府在人、财、物诸方面对法院的实际制约,使得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难以独立行使审判权,无法摆脱地方保护和来自各方面的非法干预。对有些控告同级或上级政府的案件,法院不敢受理、不愿受理时,可以裁定管辖。,1移送管辖 改错,一次 2指定管辖 特殊争议 (四)管辖异议,第三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参加人:当事人 + 诉讼代理人 当事人的特征:以自己的名义进

12、行诉讼、与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受法院裁判拘束。,一、行政诉讼原告: NO.24 (一)原告的确认 相对人相关人 “相关人”的判断标准:相关人不是行政行为的受领人,也不是行政行为的发动者,但是客观上其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间接影响,这样一种影响来自于行政行为的“复效性”。,原告,认为自己的、合法的权益受到侵害 自己的名义 一个是原告、其他是第三人,原告与被诉案件具有法律上直接的利害关系 。,原告的确认,原告的确认,No.2:“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 “解释”No.13No.18,二、行政诉讼的被告 诉讼法:No.25,“解释”No.19No.22 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几个原则

13、: 第一、有行为必有被告; 第二、谁行为谁被告; 第三、谁主体谁被告; 第四、谁署名谁被告; 第五、谁组建谁被告。,被告确认,被告确认,三、第三人,1概念 其他利害关系人 2确认(原告型、被告型、证人型) 受害人或加害人 共同被处罚人 行政裁决当事人 不同行政机关相互矛盾 共同署名的非行政机关 应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解释”NO.23、24,扩大了第三人的范围 理由: 第一、在许多情况下,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的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授益性的,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干预性的,基于公平的考虑,应当将利害关系人吸纳到诉讼中来; 第二、也只有利害关系人参与到诉讼中来,判决和裁决对其才会产生约束力; 第三、基于正当程序的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