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1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9533444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美术史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艺美术史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工艺美术史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工艺美术史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工艺美术史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艺美术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美术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艺美术史一,填空1. 原始社会的黑陶造型优美,其艺术特点可用四个字来概括( 黑,薄,光,纽 )2. 我国真正的白瓷生产在( 隋朝 )3. 汉代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4. 汉代漆器的装饰手法主要以(彩绘)为主,唐代后,漆器的装饰以(雕漆)为主5. 舞蹈纹彩陶盆是(马家窑)型彩陶文化的代表,是一件杰出的影响的陶彩工品6. 商中后期的青铜器通常以( 回纹)为作为底纹,以衬托主纹7. 在汉代染织工艺中( 云气纹)是一种主要的装饰式样,它舒卷起伏,增加了画面的动感8.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饕餮纹)9. 汉代盛行四神纹,四神是(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分别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位10. 春秋战国

2、时期的青铜器的纹饰组织方式多以(四方连续)为主11. 考工记 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的著作,一般被认为是战国初期(齐)国编著的官书2. 名词解释1.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 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 场面.2. 缥瓷:缥瓷 晋代浙江温州一带的瓯窑所产青瓷被叫做缥瓷。缥瓷胎体细腻,呈色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3.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

3、种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白陶器具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4. 饕餮纹:也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型有首无身图案多有变化5.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陶6. 规矩镜:因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在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作装饰,所以称为规矩四神镜。这时期在镜缘上有着复杂的装饰,常见的有锯齿纹、卷云纹或卷草纹等。方座纽,八乳丁。由于方与圆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图案结构。

4、7. 人面鱼纹盆:该陶盆质地细腻,造型敦厚,简洁朴实,尤其是盆内壁用红黑色彩绘出的两组相对的人面鱼纹,在圆形的人面上有发髻,两耳左右各画一条小鱼,口内衔两鱼,在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儿在游动,形成相互追逐的动势,线条简练而生动,反映出渔民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8. 三叠法: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装饰方法,指装饰有主纹、地纹和在较粗的纹饰上再施以阴线刻,形成三层装饰,故称之为“三叠法”。9. 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10. 透光镜;在汉代铜镜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铜镜,即所谓的透

5、光镜。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铜镜外形和普通透镜一样,并不是真正透光11. 十五连盏灯:在一根作为中轴的灯柱上,前后左右各伸出的十五个灯盏。灯的底盘上雕刻着镂空蟠龙,上面有两个小人,正在扬手逗引树上的猴子;下面有三只猛虎口中衔环,将灯体托起。整个灯架犹如一株参天大树,树上有六只猴子在戏耍。两只飞鸟在栖息,树干上还刻有一条盘龙。12.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出土于西汉通高46cm。宫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 13. 绿沉漆:绿沉漆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绿沉漆”之由来是因石绿入漆后颜色灰暗而起。它是一种暗绿色漆。如物沉在水中,其色深沉静穆,故名“绿沉”。 14. 错金

6、银:在刻线处用细金银丝进行镶饰,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相结合的几何纹样,产生金和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与实的交替对比,具有韵律的美15. 鎏金:是以金液和水银溶和在铜器上,经摩擦加工使水银挥发,而使金镀在器物上,金光闪烁 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成器形和装饰,内外赋泥注入铜液,它可以产生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16. 夹纻漆器:始于战国漆器的一种制胎方法,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作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夹注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这种作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 3. 简答题1. 简述

7、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1.植物纹逐步成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中国古典图案发展史中,装饰题材上六朝之前是以动物纹为中心的,从六朝开始,植物纹地位逐步上升,直到隋唐以后,终于成为最主要的装饰图案,这也是人们审美领域逐步摆脱神化思想的束缚,获得思想上的解放的集中体现2.玄学兴盛和佛教流行是六朝哲学思想领域最显著的特点,反映在装饰题材上,就是以竹林七贤画像砖和佛教石刻为代表的新题材的出现3.随着人口的南移,六朝时期出现了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北方地区遭战火破坏日趋严重,南富北贫的情况开始出现 2. 说明商周时间青铜工艺的几种装饰手法 商代鬼神观念强烈,因此商代青铜纹饰具有浓烈的神秘性.商前期青铜器

8、器型较薄,纹饰简洁,多为单层,并没有衬底地纹,制作工艺已比较精致工整,纹样也较为准确,流畅,通常是合成一个饕餮纹,此外,还有圆圈纹,圆涡纹,回纹,联珠纹等.商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日趋完善,器形丰富,纹饰增多,偶有简短铭文.西周作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各种社会规范相继确立,体现在青铜器上则是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饕餮兽面纹已居其次,通常用于足的装饰.装饰花纹较商代减少,但铭文增长,多长篇记载征伐,赏赐,策命,祭祀等内容,具有书史性质.因此,周代青铜器一般口大,腹浅,以适应铭刻的需要3. 简述汉代铜镜的特点及成就在汉代的金属工艺中,铜镜的制作十分发达.随着铜镜使用范围的日益广

9、泛,工艺创造上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装饰风格.大体上分为 对称式 放射式 旋转式 阶段试.汉代铜镜的主要装饰特点是镜背开始出现铭文.表面看它与一般铜镜没有什么区别,但光线照在镜面,然后反射到墙面上时,不是平常镜子所反射的圆形亮光,而是能映出镜背的花纹4. 简述汉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汉代表现世俗生活题材的纹样十分丰富,显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重视.此外,以历史和神话传说的人物故事为题材的装饰纹样颇具时代特色,其目的是借这些题材来起到教化作用,宣扬儒家的道德观念.汉代纹饰质朴无华,动静相宜,疏密有致,具有独特鲜明的装饰风格,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既归功于古代工匠对客观事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工

10、艺技巧和线,形,空间的巧妙运用,也标志着秦汉时代工艺装饰创造力的提高.5. 战国漆器有什么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种类繁多,彩画纹饰更加精美,出现情节性作品.战国漆器的装饰技法,包括彩绘,镶嵌,针刻,雕绘等各种手法,装饰花纹既有传统的纹饰,也有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曾侯乙墓漆器的绘制,勾线与平涂结合,布局对称,形象简练,与这一时期青铜器上装饰图像一致.色彩以朱,黑为主,也有黄,绿,金,银等.4. 论述题1. 简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的特点1、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

11、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2、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3、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纹

12、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2.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发展情况及其工艺特点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定,中原地区大批人士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

13、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火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3.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在造型.纹饰及艺术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试举例说明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发展情况及特点1、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

14、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2、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3、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音乐美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