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变革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义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502552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创新变革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管理创新变革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管理创新变革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管理创新变革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管理创新变革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创新变革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创新变革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义(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高校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2006.10.26作者: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郁震 陈颖辉 高伟 【内容摘要】: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将如何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PBL(Practice based learning)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PBL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对大

2、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两者相关度与系统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应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相对隔离,而应使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因此,本文提出的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充分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命题提出1、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分析(

3、1)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它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既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更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创新与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其特有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素质特征也是界定何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其中创新创业人格是基础,它指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创新创业意识

4、是动力,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创业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它应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新创业的技能等。(2)各类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理解及认识上,笔者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各类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文科类大学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其一般具有深厚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故其应侧重于人文社会创新创业观念的普及与思维方式的更新;理工类大学培养的创新

5、创业型人才因其具有敏锐的问题开发意识、娴熟的专业应用技能,故其应侧重于对改造自然能力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与创造;而作为商科类大学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其具有国际化战略思维、多元文化背景以及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商科职业素养,故其应侧重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变与商业经营理念的革新。2、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1)世界各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要求。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趋向于向创新教育目标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6、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日本80年代以来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并于1987年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韩国为迎接历史大变革设计了“国家生存战略”,正在进行的教育革命或称之为教育创新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总体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首先,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如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其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其实践性和

7、应用性。除了创业学课程的普遍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部分高校还建立了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创业实践基地和组织机构,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除此还通过创业中心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最后,稳定高效的师资队伍。多数高校十分重视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同时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

8、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但是这项实验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 因而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 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

9、国科协、全国学联又在全国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案例大赛、NCGE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大赛等较大规模的创业活动,从而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高校一直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式。第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10、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建立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二、 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建基于上述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发现,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和问题,集中体现在系统性不强,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够,师资队伍匮乏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特点,笔

11、者认为主动实践是一个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尝试提出一种全新的系统有效的PBL(Practice based learning)人才培养模式,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完善。1、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PBL为英文Practice Based learning的缩写,可简单理解为基于实践的学习。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力图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即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和简单的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教学制度等,倡导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为“三个基点”,实现专门

12、性人才向综合性人才的转变、简单课程式教学向理论实践复合式教育的转变、教师单向传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转变”,把教学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2)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体性。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生,该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因此,PBL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不仅局限于创业竞赛活动和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过程,而是充分把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让学生从沉重的被动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新创业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断挖掘

13、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性。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该模式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大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拓宽渠道,让学生尽早介入产学研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积累经验,更好地教育学生,并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同时通过课外科技和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尽早地参与创业活动的初步阶段,增强创业的感性认识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系统性。PBL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挖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系统培养模式。其有自身依托的理论支撑体系

14、、应用平台体系、保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配套体系构成相对完善的动态理论体系。其大致有三个模块构成:其一,创新创业意识启发及定位模块,致力于通过个人职业性格分析、启蒙创新创业意识,找准自身发展定位,设计个人创业发展规划;其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块、致力于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技能和技巧;其三,创新创业职业拓展模块。建立和拓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高创业实践的机会和服务,以促进他们把职业技能拓展到创新创业实践中。2、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PBL创新创业型人才模式的理论支撑彼得德鲁克的创新创业理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

15、“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的管理观可诠注为三个词:管理任务、承担责任、勇于实践。而这些正是PBL所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质。成才动力源理论。即自我、本我、超我心理学理论。其自我动力,即潜能是走向成才的持续燃动力;本我动力是指兴趣、利益、成就驱动;超我动力则体现为责任感和社会化理想。PBL创新创业型人才模式也正是把该理论作为自身的理论根基之一,强调动力激励是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源泉。创业型职业锚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职业锚理论。该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自

16、1992年以后,由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将职业锚具体拓展为八种锚位: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等。简单意义来说,创业型锚位指的是创业型的人希望使用自己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对创业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或设计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极强烈的创造欲使创业型的人要求标新立异、有所创造、并做好冒险的准备。因而,从这个意义来说,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本意与目的,也是基于创业型锚位理论的根本观点,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动机和价值观就是“创造”。 (2)PBL创新创业型人才模式应用平台的搭建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创新创业知识平台搭建。我们可以参照某些高校新生按照书院编制,将入校新生不分文理、按不同专业班级、寝室混排,以加强专业间的知识与文化的沟通。新生教育应以多元化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