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考点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39656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38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考点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考点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考点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考点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考点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考点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考点解析(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考点解析历史 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4)分封制的作用(影响):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西周的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西周的宗法制:(1

2、) 含义: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 “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建立和影响(1) “始皇帝”的来历: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决定称为“皇帝” 。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 “皇

3、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2(2)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形成原因:宗法分封制的破坏:在分封之下,诸侯在其领地拥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大国兼

4、并小国。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擅自称王,卿、大夫夺位的政变也时常发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其中的典型事件。诸侯争霸战争逐渐演变为兼并统一战争。为增强竞争力,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变革,以法律的形式打破宗法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 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2)中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

5、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3发挥应有效能;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3、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6、4、影响:(1)积极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 2000 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负面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四、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 ,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7、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隋朝以尚书省,內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 。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

8、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东汉时期,4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 ,在州县之上。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

9、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五、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六、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为了分担皇帝压力,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代的内阁制度至此正式确立。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

10、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2、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5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速度快、效率较高。导致全国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专题二 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一、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1、鸦片战争 1840-184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 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 万 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

11、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

12、 、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 、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1895)(1)内容: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 、 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2 亿两白银。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2)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 ,使得

13、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爆发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2)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6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拆毁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

14、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3)影响: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

15、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1、三元里抗英(1) 概况:鸦片战争中的1941年5月,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2)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2、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1)爆发时间:1894年9月(2)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 “定远”管带刘步蟾、 “致远”管带邓世昌、 “经远”管带林永升, “靖远”管带叶祖珪 (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 ,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

16、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7(2)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3)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 5 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 50 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三、简述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宣言;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 年 12 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