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8年第11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39617 上传时间:2017-10-2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3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谈》2008年第11期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半月谈》2008年第11期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半月谈》2008年第11期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半月谈》2008年第11期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半月谈》2008年第11期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月谈》2008年第11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谈》2008年第11期(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ZZN 公务员考试论坛 精品呈献 http:/ 第 1 页 共 51 页_半月谈 2008 年第 11 期半月谈 2008 年第 11 期目录本刊消息品牌价值提升 3.62 亿元人民币半月谈第五次入选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 1本刊与红河集团联合举办“红河杯亲历灾区感人故事”征文活动 61 半月评论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 4 本刊特稿从“破冰之旅”到“雨过天晴”两岸交流新趋势 6 专题报道在废墟上创造美好明天奋起自救建家园 10托起明天的希望 15QZZN 公务员考试论坛 精品呈献 http:/ 第 2 页 共 51 页_又闻琅琅读书声 18心理干预进行 时 22 抗震救灾英雄谱为灾区撑起蓝天

2、的脊梁 25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唐山:一座城市的“感恩”情结 29 政治观察“限塑令”:令行尚需治本 32让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34青春在大地上灿烂绽放 36 经济纵横地震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冲击 38“雁行战略”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42小中见大的“平民 创业”45开源节流力退煤价“高 烧”48 江河湖泊行无定河:甜水何以变苦水 50 文化端午:传统节日的新内涵 52拉卜楞寺的一天 53 军事天地为了生命的延续 55 校园话题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 66 奥运连着你我他圣火传递闪耀人性光辉 58艺术五环 绽放北京 60 我与改革开放 30 年一个“三线”厂的变迁 62我教老爹“玩”电脑 62 新闻

3、热线网通经理为何敢棒打信访职工 64 QZZN 公务员考试论坛 精品呈献 http:/ 第 3 页 共 51 页_科教思源学院:趟出民办教育成功路 78 谈天说地廉洁救灾重在透明监管 81 百事咨询灾区群众恢复生产可享受 哪些优惠政策 72 读者之页前程不是“算”出来的 75 国际时事一次继往开来的重要访问 82天灾震不垮,泱泱中华魂全球华侨华人支持祖国抗震救灾纪实 85中国新形象感动世界 87 国内外半月大事 89小测验 90半月评论第 11 期: 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废墟中,又见炊烟袅袅升起;道路旁,晾晒着刚下场的金黄麦粒;田野中,新栽插的秧苗透出一片生命的绿意。劫难过后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

4、,历经生离死别的父老乡亲,一双双曾经大悲大难的眼睛里透出的是坚毅,是信念:迎接新的一天,重建美好家园。 在刚刚过去的 20 余天里,面对一场罕见的地震灾害,中华民族进行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世界见证了中国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殷殷深情,见证了灾区人民面对灾难的坚忍、镇定和勇气。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抗震救灾中迸发出的精神,已经成为全民族永恒的记忆,永远的精神财富。这是支撑我们重建家园、争取一个更好明天的信心所在。 如果说,地震灾难的生命救援是一场速决战,那么,涉及约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千多万人受灾的灾后

5、重建,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数以千亿元计的资金要筹措,数以千万平方米的建筑要重建,数百万受灾人口要安置、要防疫、要就业,各行各业的生产要恢复,震后多种危及灾区人民生命的次生灾害要处置,凡此等等都说明,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要打一场极为艰难的硬仗。这场硬仗必须打赢,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 有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有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抗震救灾的全力扶持,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灾情发生后,人们看到,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以最快速度赶到灾区,一次又一次来到灾民身边,做出一个又一个坚决有力的抗灾部署。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省陇南

6、地震灾区考察时强调:“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给予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QZZN 公务员考试论坛 精品呈献 http:/ 第 4 页 共 51 页_有举国上下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一如既往的爱心支援,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大灾当前,患难与共,举国上下涌动规模空前的爱心援救;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海内外同胞挥泪相助。中华民族的这一份大爱感天动地,这一份深情给予了灾区人民巨大的支援和温暖。灾区的复兴,需要全国人民的继续支援,全国人民也必将进一步伸出援助之手,直至灾区人民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在今后的日子里,这份大爱既为灾区人民战胜困

7、难增添无形的力量,也让每个中国人化作爱岗敬业的努力,化作以各种方式对灾区源源不绝的支援,与灾区人民共创美好的明天。 有灾区人民坚忍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大灾过后,世界震惊于灾区人民的坚毅、镇定和顽强。站在汶川废墟上,联合国秘书长也禁不住感叹中国人民的“勇敢无畏、坚忍不拔” 。无数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灾区人,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奋起自救。重灾区北川的小麦收割了,播种下玉米,播种下新的希望。损失严重的东方汽轮机厂复产了,从废墟中站起的东汽人,新接收了 100 亿元的订单,向世人昭示了灾区人的责任和力量。北川县曲山镇大水村妇女吴红,这位失去了至亲的丈夫和儿子、失去了家园

8、的坚强农妇说得好:“我现在只想多做事,咱将来的大水村,一定要建得比从前更美、更富裕。 ”有这样自立自强的人民,什么样的灾难不能克服呢? 有对灾区重建的科学评估、科学规划、合理运筹、精心建设,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人们相信,震后的灾区,必将如浴火凤凰,在重建中新生,人们期待一个更加安全、更有活力、更富生态文明的新汶川、新北川、新青川而这一切,有赖于灾后重建的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统筹安排。现在,国家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已经展开,将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用 3 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人们希望,这样的规划和重建,要充

9、分汲取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要充分采纳民众的智慧和建议,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有公开透明的全程监督,阳光赈灾,阳光重建,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这场抗震救灾全程的公开和透明,尊重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稳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彰显了中国党和政府的自信和坦诚。在今后的重建中,这种公开和透明,也是救灾资金安全有效运用、保证灾后重建干净进行的最有力保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灾区一所小学的小黑板上,写给孩子们的这 16 个字,正是灾区重建家园的要旨所在。有全国人民的爱心和支援,有灾区人民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灾区人民重建

10、家园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变成美好现实。在废墟上创造美好明天编者按:灾难突如其来。5 月 12 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降临四川省汶川县,汶川及周边县市宁静的世界瞬间垮塌,变为一片废墟。几万人失去生命,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上千万间房屋倒塌、损毁,电力、通信、供水等设施大面积瘫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险情时有发生损失巨大,悲痛锥心。全国上下紧急行动,火速驰援,最大限度抢救被困群众,初步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灾区秩序总体保持稳定。然而,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居住、吃饭、上学、治疗,样样迫在眉睫,能不能有效保障?灾难带来的心理恐慌和失去亲人的心灵伤痛挥之难去,能不能得到化

11、解?灾区环境卫QZZN 公务员考试论坛 精品呈献 http:/ 第 5 页 共 51 页_生特别是饮用水和食品卫生条件差,加上气温升高、降雨较多,极易发生传染病疫情,能不能加以控制?许多水库、水电站、堤防存在安全隐患,山体滑坡形成了不少堰塞湖,随时可能发生重大次生灾害,能不能及时避免?许多保留下来的设施存在地质和建筑隐患,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遭到很大破坏,能不能迅速恢复?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深入灾区,忠实记录下灾区群众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的悲壮与坚强。奋起自救建家园本刊记者 陈春园 傅丕毅 黄深钢 岳月伟 陈晓明给家一个不大的地方“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1500 多万间房屋倒塌、损

12、毁,数百万人无家回归,大地震后,在哪落脚,如何安家,已成为灾区群众最急切的渴望。家,一个普通又神圣的字眼。在地震灾区,家的要素被简化到最低限度:一顶帐篷可以是家,一处残房可以是家,甚至在露天的空场上,彩条布之下的空间也可以成为家。记者在灾区采访,所到之处,残垣断壁旁和田野空地上,都搭起了成片的帐篷。有的是专用救灾帐篷,有的是部队官兵帮助灾民搭建的简易彩条布帐篷,帐篷外堆放着从废墟里挖出的各种可用物品。记者在北川县采访,处处可见灾区群众奋起自救的感人场景。在一些偏远村寨,农民们争先参加抢险救援,疏通乡道、村道,让救援物资尽快进入。在更多的地方,返乡的农民在自发收集垮塌房屋的木材、砖块等建筑材料,

13、为重建家园做准备。彭州市磁峰镇蟠龙村村民张发明告诉记者,其他问题都能暂时克服,只有住房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心才能安定下来。目前,全国要每天生产和向灾区运输 3 万顶帐篷,一个月内运送 90 万顶,活动板房也在抓紧制作。温家宝总理说,要争取用 3 个月时间把灾区安排有序,使群众过上正常生活。记者注意到,目前建安置房有统一标准,必须有 900 人以上的受灾群众才设安置点。在彭州一些乡镇,村民们居住分散,连 200 人以上的聚居点都很难找,他们希望设置安置点要因地制宜,从方便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在绵阳市平武县飞龙广场临时安置点,记者看到,有 200 多户人住在一起。这里一部分是民政救灾的统一帐

14、篷,一部分是居民自己用薄木板、竹席、彩条布搭建的简易帐篷。“住进板房,生活上方便多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青川县乔庄镇上坪组关斌和妻子 6月 5 日一大早,搬进了“新家”一间明亮的板房。和关斌家一起来的有 100 多户,成为这个川北重灾区首批搬进活动板房的受灾居民,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6 月初的青川,白天最高气温达 30 多摄氏度。但关斌一家还是忙进忙出,将剩余不多的家具一件件搬进板房。 “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窝喽。 ”关斌妻子笑着说, “天热起来,帐篷闷热得要命;板房多好,冬暖夏凉还防雨。 ”在夫妻俩的忙乎下,板房里“家”的味道也越来越浓。记者下午再来时,关斌家这间QZZN 公务员考试论坛 精品呈献 http:/ 第 6 页 共 51 页_20 平方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