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设计广场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393281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组织设计广场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企业组织设计广场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企业组织设计广场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企业组织设计广场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企业组织设计广场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组织设计广场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组织设计广场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组织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行政中心广场 高强预应力管桩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说明:根据招标文件要求,以设计图纸为依据,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依据主要有:1、东莞市城市建设工程总指挥部下发的东莞市行政中心广场土建有关施工图纸。2、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设计的“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广场”旱喷广场结构图G-X05-1图纸,及中心水景区泵房结构图GX-02-03图纸进行编制。3、本施工组织设计为高强预应力管桩工程单项专项方案。4、本公司IS09002质量体系文件。5、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程。l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发的各种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以及现行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l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颁发的工程

2、质量、文明施工及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及要求。l 本公司的有关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等文件。l 建设单位对该工程提出的施工工期、质量等要求。一、工程概况工程名称:东莞市行政中心广场旱喷广场、中心水景区泵房。建设地点:东莞市新中心区,西临元美路,东靠石竹路,南接鸿福路,北至行政办事中心。工程概况:根据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设计图纸,本施工组织设计为单项专项方案,本工程原设计采用D250微型钻孔灌注桩,因用该桩施打及验桩时间较长,为缩短施工工期,经东莞市城市建设工程总指挥部及设计单位、监理公司等会同研究,改为D300高强预应力管桩。1-1 桩基工程预应力管桩施工l 本工程采用高强预应力管

3、桩基础,桩身直径为300mm。l 根据地质情况,本设计桩为摩擦型抗拔桩l 旱喷广场:以砂质粘土为持力层,设计桩长为6.5m,共144根。l 中心水景区泵房:以中细砂层为持力层,设计桩长为8m,共36根。l 本工程桩的数目较少,但工期紧,计划进1台桩机,采用50型筒式桩锤施打,旱喷广场计划7天完成,中心水景区泵房计划2天完成。拆卸转移1天,全部工期10天,时间为2003年6月9日起至18日止。设计之桩长分别为6.5m、8m,但因管桩厂家模具无6.5m规格,因工期紧,经设计单位、建设方、监理公司同意,桩长全部统一为8m。1-2桩顶标高:中心水景区泵房地面高程为7m,设计之桩顶标高为3.2m,留出5

4、00mm钢筋拉锚,施打桩顶高程为3.7m,必须送桩3.3m。旱喷广场水池设计之桩顶高程为7.3m,土方开挖至7.1m,施工之桩顶高程为7.8m,桩施打时从垫层底面起留出0.7m。二、施工顺序:先施工中心水景区泵房,再施工旱喷广场。、施工准备、材料()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桩的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明。、作业条件() 有工程地质资料、桩基施工平面图、桩基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 桩基的轴线和标高测量完毕,并经过有关部门复核检查,办理了复核签证手续。() 已排除架空障碍物,在建筑物旧址或杂填区施工时,预先进行钎探,查清桩位置探明是否有旧基础、石块、废铁等障碍物清除或

5、采取其它处理措施。() 场地已碾压平整,其表土承载力应满足要求,保证桩机在移动时稳定垂直。雨季施工,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根据轴线放出桩位线,用短木桩或短钢筋打好定位桩,并用白灰做出标志,便于施打。() 正式施工前必须先打试验桩,其数量不少于根,以确定桩长和贯入度,并校验打桩设备、施工工艺及措施是否符合要求。、技术要求、 打桩锤要求选用50型筒式电动打桩锤,落锤高度不小于2米。、 桩总锤数视现场地质确定。、 桩储存、吊运、截割均根据厂家要求进行。、 桩入底板100mm ,桩空心部分用C25混凝土封头1000mm,并沿空心周边放418插筋,插筋底部用3mm钢板焊牢,底部至顶面1000mm

6、处用2根12钢筋交叉焊牢,固定于桩面钢筋埋进桩内1000mm,伸入底板700mm。(见附图一)、 桩顶应高出设计高程500mm凿除上部桩身砼,利用桩身钢筋锚入底板。(见附图二)、 桩应通过现场单桩动测试验。C、操作工艺1、桩架平稳地架设在打桩部位,用钢缆拉牢。打桩机的安装,必须按有关程序或说明书进行。2、桩机就位:打桩机就位时,对准桩位,垂直稳定,确保在施工中不倾斜、移动。3、起吊预制桩:先拴好吊桩的钢丝绳及索具,然后用索具捆绑住桩上端约50cm处,起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机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桩位必须正直,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再在桩顶扣好桩帽,即可卸去索具。桩帽和桩周边

7、应留510mm的间隙,垂直桩帽、桩帽与桩帽之间有相应的弹性衬垫,一般采用麻袋、纸皮、木等衬垫材料,锤击压缩后的厚度以120150mm为宜,在锤击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及时更换。4、稳定:桩尖插入桩位后,先用低锤击一、二下,桩入土一定深度后,再使桩垂直稳定。10m以内短桩可目测或吊锤纵横双向校正;10m以上或打接桩必须用线锤或经纬仪纵横双向校正。5、桩在入土前,在桩架或桩身上设置尺寸标记,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6、打桩宜重锤低击,锤直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条件、桩的类型、结构、密集程度及施工条件选用。7、打桩的顺序按下列原则确定:() 根据桩的密集程度,打桩顺序可采取从中间向两边施打;或从中间向四周施打

8、;或从一侧向另一侧施打。具体由打桩专业施工队确定。() 根据基础设计标高,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施打。() 根据桩的受力性质,按先抗压桩后抗拔桩,先长后短进行施打。() 根据桩位与原有建筑物的距离,按先近后远进行施打。8、接桩(1)在桩长度不够的情况下,采用焊接接桩,焊接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应清洁,上下接之间的间隙用铁片垫密焊接时,采取措施对称焊接,以减少变形,焊接应严密、饱满。接桩时要求和方法按设计要求采用。(2)接桩在离地面1m左右时进行。上下接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大于10mm,接点弯曲矢高不大于1%桩长。(3)接桩处的焊缝自然冷却1015min后打入土中,对外露铁件刷防腐漆。9、送桩:设计要求送

9、桩时,送桩工具的中心线与桩身吻合一致方能进行送桩。送桩深度中心水景区泵房为3.3。旱喷广场垫层底面起留出0.7m。10、当面桩的打入深度和贯入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根据地质资料核对桩尖入土深度的地质情况,即进行控制。11、打桩时由专职记录员做好施工记录。开始打桩时,记录每沉落1m所需的锤击次数并记录桩锤下落的平均高度。当下沉接近设计高程和贯入度要求时。在一定的落锤高度下,以每落锤十击为一阵击阶段,测量其贯入度并登记入表。12、打桩时出现下沉异常现象的判断的处理(1)打桩过程中发生下沉量突然增大,原因是桩尖穿过硬土层进入软弱土层,或桩已被打断,此时须会同有关单位研究补桩方案。(2)桩到一定深度后打不

10、下去,或桩锤和桩突然回弹,原因是桩尖碰到孤石或已打到硬土层,这时要减少桩锤落距,慢慢往下打,待桩尖穿越障碍之后再加大落距,如仍不下去,则根据地质资料核对桩尖入土深度的地质情况,会同有关单位解决。(3)施打过程中,若桩头已严重破损,不得再打,待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施打。C、质量标准1、保证项目(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2)桩的贯入度、桩的接头节点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2、允许偏差桩的平面位置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要求。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允许偏差注:d为桩的直径或截面边长 D、施工注意事项1、避免工程质量通病(1)桩身断裂1

11、) 现象:桩的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当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在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这时可能是桩身发生断裂。2) 原因A、 桩节的细长比过大,沉入又遇到了较硬的土层。B、 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后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C、 桩入土后遇到大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D、 稳桩时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走架方法校正,使桩身产生弯曲。E、 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弯曲。F、 桩在反复长时间打击中,桩身受拉应力作用,当拉应力值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桩身某处即产生横向裂纹,表

12、面混凝土剥落,如拉应力过大,钢筋超过极限,桩即断裂。G、 制作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够。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3) 预防措施 A、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探测。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宜超过40。 B、在稳定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打入一定深度后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C、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生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

13、用。(2)桩顶碎裂1) 现象:在沉桩过程中,桩顶出现混凝土掉角、碎裂、坍塌甚至桩顶钢筋全部外露打坏。2) 原因A、设计时没有考虑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机具等因素,混凝土设计强度偏低,或者桩顶钢筋网片不足,主筋距桩顶面距离过小。B、桩预制时,混凝土配合比不良,施工控制不严,振捣不密实等。C、混凝土养护时间短或养护措施不当,致使钢筋与混凝土在承受冲击荷载时,不能很好的协同工作,桩顶容易造成严重碎裂。D、桩顶面不平,桩顶平面与桩轴线不垂直,桩身保护层过厚。E、桩顶与桩帽的接触面不平,桩沉入时不垂直,使桩顶面倾斜,造成桩顶面局部受集中应力而破碎。F、沉桩时,桩顶未加衬垫或衬垫已损坏未及时更换,使桩顶直接承

14、受冲击荷载。G、锤重选择不当。桩锤小,桩顶受打击次数过多,桩顶混凝土容易产生疲劳破坏而打碎;桩锤大,打击力过大,桩顶混凝土承受不了过大的打击力,也会发生碎裂。3)预防措施A、桩制作时,要振捣密实,主筋不得超过第一层网片。桩成型后要严格加强养护,在达到设计强度后,有13个月的自然养护,以增加桩顶抗冲击能力。B、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尺寸及形状,合理的选择桩锤。C、沉桩前对桩构件进行检查,检查桩顶面有无凹凸情况,桩顶平面是否垂直于桩轴线,桩尖有否偏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采用或经过修补等处理后才能使用。D、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及替打木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方能施工。E、称桩要垂直,桩顶

15、要衬垫,如衬垫失效或不符合要求要更换。(3)沉桩达不到要求1) 现象:桩设计时是以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桩长为施工的最终控制。本工程以控制桩的设计标高为主,同时最终参考贯入度。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2) 原因分析A、探测点不够或勘察资料粗,对工程地质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或桩身混凝土强度。B、勘察工作是以点带面,对局部硬夹层、软夹层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上,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混凝土块等。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C、以新近代砂层持力层时,由于其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得出贯入度,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终则会有沉不下的现象。D、桩锤选择太小或太大,使桩沉不到或超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E、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致使桩不能继续打入。3)预防措施A、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补勘。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