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循环泵房检测报告

上传人:f*** 文档编号:139352420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循环泵房检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循环泵房检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循环泵房检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循环泵房检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循环泵房检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循环泵房检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循环泵房检测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吕梁市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浆液循环泵房CFG桩检测报告 目 录 1.绪言 2 1.1工程概况2 1.2工程地质条件22.检测目的及工作量 2 2.1检测目的2 2.2检测工作量 2 2.3检测依据33. 现场检测3 3.1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 3 3.2低应变动力检测64.结论 9附图表: 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汇总表 3张 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成果图 3张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结果汇总表 1张 低应变动力检测时程曲线图 1张检测桩平面位置示意图 1张1.绪言1.1工程概况吕梁市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拟建的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1#、2

2、#浆液循环泵房,地基处理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为第层粉土,桩身材料混凝土C20。设计桩径400mm,其中Z1有效桩长为15.2m,Z1型桩数量为18根;Z2型桩有效桩长为16.5m,Z2型桩数量为18根;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30kN。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承担了该工程CFG桩的检测工作。本次检测载荷试验从2017年9月20日进场至9月24日结束,检测点具体位置详见附图“检测桩平面位置示意图”。资料整理及报告书的编写工作于2017年9月26日结束。1.2工程地质条件详见吕梁市建筑勘察设计院提供的吕梁市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城北供热站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工程场地岩土

3、工程勘察报告。2检测目的及工作量2.1检测目的通过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确定本工程钻孔CFG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抽检10%的CFG桩进行低应变动力检测,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2.2检测工作量2.2.1本次检测抽检3根CFG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低应变动力检测10根。2.2.2检测工作量由建设单位确定,检测桩位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检测单位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按随机原则共同协商确定。2.3 检测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3. 现场检测3.1 单桩竖向抗压

4、静载试验3.1.1试验设备本次载荷试验采用武汉岩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RS-JYB型全自动静载荷测试分析系统进行检测。试验采用堆载试验反力装置,主要设备有1000kN液压千斤顶及加压油泵1套、堆载平台1个、直径400mm的刚性承压板1个,支座2个、堆载平台及其上面的水泥块不少于56t、基准梁2根、基准桩4根、量程70MPa等级0.4级的压力传感器1个,量程50mm精度0.01mm的位移传感器4个及其它辅助设备。设备组装时,将试验桩桩顶凿(磨平),桩帽下CFG桩单桩桩顶的标高及地基土标高与设计标高一致。以桩顶为中心,铺设10mm左右厚的中粗砂垫层,将承压板中心与桩顶中心对准后在垫层上放置承压板

5、,承压板上居中放置千斤顶。然后在试点两侧2.0m外安放支座,支座上再放置堆载平台,在堆载平台上均匀稳固的安放配重。安装后,应尽量使平台中心,千斤顶中心,承压板中心,桩的中心,四心成一线;同时应注意堆载平台及其上面的配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宜小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加压由液压千斤顶及其配套加压系统来完成,由压力传感器量测加载值。沉降观测采用基准梁、位移传感器观测系统。在受检桩的两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四个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经万能表架固定于两根6m长的工字钢组成的基准梁上。基准梁的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简支于基准桩上。检测过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检测环境条件符合试验要求。3.1.2试验方法加

6、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后加下一级荷载,直至最大加荷值,然后分级卸荷至零。本次试验最大加荷至460kN,每级加载值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荷载分级见下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加荷级率表 级数12345678910加载值(kN)4692138184230276322368414460卸载值(kN)368276184920沉降观测方法: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小时内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

7、沉降观测值计算),再施加下一级荷载。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3)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荷量。卸荷及回弹量的测读: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值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

8、5、30min,以后每隔30min 测读一次。3.1.3试验数据的整理根据试验记录,分别绘制荷载(Q)与沉降(s)关系曲线Q-s,沉降(s)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s-lgt及沉降(s)与荷载(Q)关系曲线s-lgQ,详见附图“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成果图”,每级荷载作用下的累计沉降量,沉降增量及稳定时间详见附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汇总表”。3.1.4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确定DZ1桩试验最终加荷至460kN,该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后累计沉降为9.83mm,卸载后残余沉降量为7.91mm。该桩Q-s曲线呈缓变型,特征点不明显,无明显陡降段;s-lgt曲线尾部未发生明显向下弯曲;最终沉降

9、量尚未达到40mm。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附录C第C.0.10条,取最终加荷值460kN作为该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DZ2桩试验最终加荷至460kN,该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后累计沉降为6.12mm,卸载后残余沉降量为3.34mm。该桩Q-s曲线呈缓变型,特征点不明显,无明显陡降段;s-lgt曲线尾部未发生明显向下弯曲;最终沉降量尚未达到40mm。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附录C第C.0.10条,取最终加荷值460kN作为该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DZ3桩试验最终加荷至460kN,该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10、后累计沉降为6.44mm,卸载后残余沉降量为3.64mm。该桩Q-s曲线呈缓变型,特征点不明显,无明显陡降段;s-lgt曲线尾部未发生明显向下弯曲;最终沉降量尚未达到40mm。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附录C第C.0.10条,取最终加荷值460kN作为该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各试验桩检测结果见下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表 桩号桩长(m)桩径(mm)最大荷载(kN)最终沉降(mm)残余沉降(mm)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kN)DZ1(Z1型)15.24004609.837.91460DZ2(Z2型)16.54004606.123.34460DZ3(Z2型)16.

11、54004606.443.64460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附录C第C.0.10、C.0.11条进行统计:3根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460kN,极差为0kN,未超过平均值的30,所以取平均值460kN作为本工程CFG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取统计值的一半230kN作为CFG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3.2低应变动力检测3.2.1检测仪器本次低应变检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是:武汉岩海岩土工程公司生产的RS-1616K(S)型基桩动测分析系统,该系统由便携式计算机、信号采集放大系统、LANCE加速度传感器、铁质力棒等组成。内业资料处理采用LENO

12、VO微型计算机。3.2.2检测原理当设计桩截面基本规则,桩长5倍的桩径、瞬态激励脉冲波长5倍的桩径,应力波在桩身传播时平截面假设成立时,称为一维线弹性杆件模型,此模型为低应变测桩的理论基础。本次低应变动力测试采用应力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其检测原理简述如下:用手锤或力锤、力棒敲击桩顶,由此产生的应力波沿桩身以波速C向下传播;应力波通过桩阻抗Z(Z=AC)变化界面时,如缩颈、夹异物、混凝土离析或扩颈,一部分应力波产生反射向上传播,另一部分应力波产生透射向下传播至桩端,在桩端处又产生反射;由安装在桩顶的加速度或速度传感器,接收反射波信号,并由测桩仪进行信号放大等处理后,得到加速度或速度时程曲线;

13、从曲线的形态特征可以判断阻抗变化位置或校核桩长,由平均波速大小估计混凝土的强度等级。3.2.3检测方法本次检测是在受检桩的桩顶平面距桩心2/3半径处用黄油粘结好接收响应的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宜与桩顶面垂直,传感器底面与桩顶面紧密接触;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与桩身基本等同;桩顶面已处理平整、密实、干净无积水),用铁质力棒沿桩轴线方向激振桩顶中心,产生弹性波,并由桩头安置的传感器接收,该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由微型计算机记录存储。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锤垫,宜用宽脉冲获取桩底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每根桩布置3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3个有效信号。检查判断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现场测试流程示意图如下: RS-1616K(S) 力 棒 传感器 CFG桩 3.2.4低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将现场储存的原始记录信号通过微机回放进行综合处理,根据曲线特征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以此来判定桩体的完整性及各参数。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分析现场测试记录,可将桩身完整性类别分为四类:类桩:桩身完整。其时域信号特征是: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