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归纳概括题_紧扣材料抓住关键课件.ppt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9269032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归纳概括题_紧扣材料抓住关键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云南省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归纳概括题_紧扣材料抓住关键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云南省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归纳概括题_紧扣材料抓住关键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归纳概括题_紧扣材料抓住关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归纳概括题_紧扣材料抓住关键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2归纳概括题: 紧扣材料,抓住关键,【考点考情】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最后一道考题。题干往往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一般是从选误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把握观点态度是阅读目的,也是考查的重点,这类题概括的区间范围大,综合概括能力强,应作为复习强化的重点。,-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

2、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4-,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茶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

3、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5-,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造成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

4、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6-,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小,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

5、具;二是福建功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7-,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

6、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答案,解析,-8-,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方面,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

7、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答案,解析,-9-,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的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

8、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是追求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杯、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答案,解析,-10-,-11-,一,二,一、紧扣材料,提防“删”“填”“调”“改”“漏”“凑” 归纳和概括,是指把散落或蕴含在文章中的信息要点通过分析提取出来,并用恰当的方法组合;而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往往采用“删”“填”“调”“改”“漏”“凑”的方式。因此,紧扣材料,找出概括的区间是答题的前提;明确命题人设置选项的方法,是能否发现概括不全

9、面或归纳不准确的关键。,-12-,一,二,-13-,一,二,例(2016全国高考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14-,一,二,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

10、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15-,一,二,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

11、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16-,一,二,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

12、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7-,一,二,读文有道: 1.理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

13、段。第一段开始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故事不等于小说。”第二段阐述了早期小说与故事的关系,作者认为“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第三段谈小说和故事的重要区别在于虚构。第四段补充第三段,认为现代小说里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已经挪到了故事之外,小说和故事已经越走越远。 2.抓内容要点 这是一篇文艺评论,谈论的是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及小说的创作方法。,-18-,一,二,解题有法: 1.切片比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19-,一,二,-20-,一,二,-21-,一,二,-22-,一,二,2.注意删添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各选项表

14、述的中心,然后回到原文,找出其概括的区间,然后将区域内的文字与选项比对,看命题人“删”“漏”“改”“凑”了哪些,被改动的部分,是否符合文意。 A项的概括区间在文章的第三段,命题人删去了原文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性词语,改变了陈述的方式,使表述更具有概括性,文意没变。 B项,“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是对文章第三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是对“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和第四段“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的概括,也符合文意。,-23-,一,二,

15、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不符合文意,原文第四段中说“小说家”“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一个故事的好坏”“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由此可见“现代小说”比较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另外,“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的是“小说家”。C项在“改”和“凑”中改变了文意,偷换了陈述的对象。 D项的概括区间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命题人删减、替换了其中一些词语,但语意没变,符合文章的意思。 整合答案:C,-24-,一,二,二、抓住关键,关注中心论点

16、、分论点、结论和阐释性语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是明确作者的观点,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文意或作者看法;二是针对命题人分析概括的作者的观点,判断是否正确。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结论,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某些阐释性语句,也是理解作者观点的重要凭借。,-25-,一,二,解题有法: (2016全国高考甲,原文见上)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26-,一,二,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答题依据在第一段,选项一再强调“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和早期小说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