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返乡的“隔”与“不隔”.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996343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子返乡的“隔”与“不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游子返乡的“隔”与“不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子返乡的“隔”与“不隔”.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子返乡的“隔”与“不隔”内容摘要乡愁一诗在延续“返乡”这一不朽的文学主题的同时,细腻地刻画了诗人与祖国大陆难舍难分、家国一体的血肉深情,体现了“隔”与“不隔”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返乡;乡愁;隔;不隔余光中的乡愁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名篇,以其精巧的形式反复吟咏了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该诗在延续“返乡”这一不朽的文学主题的同时,还细腻地刻画了诗人与祖国大陆难舍难分、家国一体的血肉深情,其中的“隔”与“不隔”更应引起教师的注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清楚。本文中,笔者将从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成就说起,具体分析乡愁这首诗,并就其中所体现的游子返乡的“隔”与“不隔”进行深入的探讨。一、余光中的生平和成

2、就余光中,男,中国当代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南京。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因此,余光中亦自称为“江南人”。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留学美国,1959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返回台湾,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期间,他曾两度赴美担任客座教授。1972年,余光中担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后担任台湾高雄市中山大学教授,曾一度兼任该校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等职。余光中长期在高校任教,有大量的业余时间从事创作,他在诗、散文、评论和翻译四个方面都有很高

3、的成就,号称“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余光中是享誉中外的当代诗坛巨匠、散文大家、著名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已出版了诗集20多种,散文集10多种,文学评论集和翻译集近20种,是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说他“著作等身”一点也不为过。从事文学创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余光中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台湾重要文学奖项,他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文学研讨会并重点发言或作演讲。与此同时,余光中还是个资深的文学编辑,主编过台湾久负盛名的蓝星、现代作家等重要文学刊物,发起编辑了台湾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5卷(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和评论卷),扶植和挖掘了一大批文

4、坛新人,堪称台湾文学界的泰山北斗。余光中在中国大陆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人民日报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等十多家出版传媒机构出版发行过他的作品集。他曾多次来大陆讲学,担任过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名校的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也向国内观众介绍过他。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他都影响很大,声名甚显。二、乡愁的文学文本分析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诗作,也是他流传最为广远的诗作。该诗深得中外读者喜爱,曾经由多位主持人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配乐朗诵,也曾出现在各地的很多文艺活动中。乡愁全诗如下: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5、/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一诗仅有四节十六行八十八个字,可谓短小精悍,意味深长。第一节写的是“小时候”,诗人把乡愁比作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与“母亲”两地分隔,只能书信往来,借助邮票的力量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第二节写的是“长大后”,诗人把乡愁比作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与“新娘”两地分居,只能在闲暇时候,搭乘客船相聚以解相思之情。第三节写的是“后来”,诗人把乡愁比作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与“母亲”阴阳相隔,我只能在母亲的坟前告慰母亲的亡灵,愿母亲在天堂安息。第四节写的是“现在”

6、,诗人把乡愁比作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与“大陆”隔海相望,只隔一弯浅浅的海峡,却只能遥望,不能相聚,为之奈何!在这首小诗中,诗人依次把乡愁比作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分别写了抒情主人公“我”与“母亲”(活着的)、“新娘”、“母亲”(去世的)、“大陆”的深情厚谊。诗人着重于抒发我的“乡愁”之“愁”,并通过我反复的求解获得短暂的解愁,而此种“愁”却不断地提升和凝练,由母子情、夫妻情上升到祖先情、祖国情,由活着的“母亲”、活着的“新娘”到死去的“母亲”再到现世的大陆(“祖国母亲”),层层升华,由小到大、由家到国,这既符合我们业已养成的思维习惯,又切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的深

7、厚积淀,因此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三、游子返乡的“隔”与“不隔”游子“返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曾以荷尔德林的诗为例,详细讲解过“返乡”的宗教内涵,赢得过很高的赞誉,甚至成了存在主义哲学解读文学作品的典范之作。在此,我们讨论的是余光中诗篇乡愁中的“返乡”,这种“返乡”与海德格尔所说的“返乡”有着质的类似,都是人类所共同经历的“返乡”困境的诗意表达。当然,两者之间也有区别,我们所探讨的不是宗教层面上的,而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乡愁中的“返乡”体现了时间和距离上的“隔”和情感价值上的“不隔”的辩证统一,这是余光中的独到之处,也是这首诗能引起我们共鸣的最大兴奋点所在。当然,诗人在这首诗里面也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内涵,那就是祖国大陆统一了,台湾却孤悬海外,两岸同胞手足情深,却难以在短时期内牵手为一家一国,这是诗人最大的遗憾,也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最大的遗憾。对此,我们暂且不论。 (责任编辑 赵永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