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细品散文.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996321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渐入佳境细品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渐入佳境细品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渐入佳境细品散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渐入佳境,细品散文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学生的生成方面去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通过每一课的学习有所收获,把广阔的空间和富足的时间留给课堂的主角,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下面,我以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心路。 一、 课前预习定目标教学首先应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从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的角度来看教材。备课时,我通读课文,感到课文对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描写得形象、生动、有气势;另外,的感受也写得比较细腻,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再次,就是游记类的写作方法也值得学一学。那么,哪一点可以作为这一课的教学突破点呢?翻翻书后的练习,我发现了编者的动机:除去常规的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和“读一读,再抄写”)之外,第3项是在句中填写合适动词的练习,看谁填得最准确最生动;第4项是让学生说出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第3项中要填写的动词都是针对“水”的不同形态(诸如:瀑布、泉水、春雨等等)来的,而需要填的动词毫无悬念地都在课文中出现了。带着这个发现,我又细细地读课文,挑出了好些描写“瀑布”的动词。这些词语数量多,有些词语意思很接近,但又有细微差别。看来,在这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动词的准确运用,该放在教学的首位,恐怕这也是编者的意图吧!再看看第4项,我想五年级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的,并不需要我的过多帮助。于是,我给这一课的教学目

3、标定位为:1. 体会词语的准确运用带来的表达效果;2. 感知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二、 自主学习为主导专家们常说学生已经会的不用教,老师一点拨学生就会的也不用教,老师怎么教学生也不会的,就不必教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我的作用。我将第一教学环节设计为“投石问路”,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视频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后,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请学生来介绍自己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说明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我相机板书词语。当然我是有所准备的,词语按照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响

4、、形态、动作描写及的感受分类排成四排。在诵读、用朗读表现出词语意思之后,我问学生是否发现了老师板书编排的用意。随后,我概括板书并引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正是从声响、形态、感受三方面向我们展现了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我将第二教学环节设计为“推波助澜”。在教学中,我极力坚持“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在这课中,我抛出本课的关键问题:“同学们,一篇文章要写得好写得美,得讲究方法,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写作方法值得你借鉴,请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读书后,得出的答案多在围绕“打比方”方面兜圈子,在这个话题的讨

5、论中,我们解决了书后的第4题。可是,我想要学生能够体会的还远远不止这一点,怎么办?需要我来“推波助澜”。【案例一】(出示“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师:从“泻”字你体会到什么?生:水流急、快、大,没有断师:“泻”字可以换成什么词?生:冲,流师:(出示图)这就是飞泻而下的黄果树瀑布,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觉得你能用其他词语替换“泻”吗?一个“泻”字就把瀑布那飞泻而下的形态写活了,浏览全文,看看哪些动词也一样用得很贴切。(生答略,出示书后练习3,学生完成)师:讨论3(2)涌,这泉眼怎么样?读好句子,如果泉眼大

6、一点呢?可以填(冒)。词语的准确运用会使整个句子变得更加传神,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这是针对准确运用动词的“推波助澜”。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动词“泻”字的准确性、形象性。同时,我还提醒学生关注文中其他动词的妙处,并结合书后的练习带着学生举一反三。【案例二】(朗读课文第5至第7自然段,省去下面的句子:(1)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2)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3)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师:读读老师

7、省去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生:都是描写了的感受?师: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师:这些句子能省去吗?生:不能省去。(生读)师:欣赏的是同一道瀑布,为什么三次感受会不一样?生:坐的位置不同。师:感到舒服是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刚接触瀑布时;感到活力是坐在下面,亲密接触瀑布时;感到生机是久久地坐着,与瀑布融为一体时。师:与瀑布亲近的程度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其实,与瀑布亲近的程度不同,看到的和听到的也不一样。你感受到了吗?在游览的过程中视角又有哪些变化?生:课文是按照“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离开潭边”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师: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着,

8、并按照这样的顺序写下来,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移步换景”。这是我针对学习写作方法的“推波助澜”。五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是,对文章能够有布局谋篇的能力,而这一篇游记中能让学生捕捉并学习的写作方法不少,特别是写景文章的整体架构对学生来说是好的范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把握住文中几个描写感受的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感受的不同源之于观赏地点的变化,最后揭示出本文的写作方法。三、 生本练习助拓展这篇课文教完了,我布置了一篇小练笔。请学生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旨在强化“准确运用动词”的学习效果。学生的习作选材五花八门,比较集中的是表现了急性子和慢性子两类人物特点。我选择了优秀的学生习作在班级讲评

9、,对于学生习作中用词不当的,也挑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课堂上其乐融融。我们呼唤基于学情的语文生本教育,更应以“等待花开”的平和心态去看待教学效果。通常,我在上完一堂课后,都喜欢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而这个收获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可以是情感方面的收获,如产生对某种事物的喜爱之情;可以是课文内容层面的,如科普类的知识吸收;可以是写作方法这个层面的,如说明文的叙述特点等等。就这篇文章来说,凡参与学习的学生一定或多或少地有所收获。我想,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只要有基于他个体本身的生成,对于他来说就是有所收获了。本来,学语言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悟性,或者说要看个人造化。所以,在我的心中,同学们愿意上语文课,愿意读书,能逐渐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就满意了。(:扬州梅岭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