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甘谷县林地保护利用成效.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905698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甘谷县林地保护利用成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甘谷县林地保护利用成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甘谷县林地保护利用成效.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甘谷县林地保护利用成效摘要: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面积1582平方公里。境内梁峁纵横地形复杂,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植被种类较多,但覆盖度差异较大。原有林地大面积开垦,致使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再生能力严重破坏,因此,保护和利用极其宝贵的森林资源,对维护全县生态安全,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林地;保护措施;方向;成效一、林地保护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措施1.现状。林地落界结果是甘谷县2009年林地总面积42246.99公顷。其中有林地18382.83公顷;疏林地5119.63公顷;灌木林地6016.85公顷;未成林地2576.75公顷;无立木林

2、地851.84公顷;宜林地9297.97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11.62%,林木绿化率15.70%。2.措施。在林地保护利用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的战略措施是: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管造并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结合的原则。坚持把造林与管护统筹安排,确保造一片、管一片、成功一片。坚持护林员责任到人的原则。全县划分了3个生态保护区,确定200名管护员,将每一片林地、每一颗林木的管护责任都落实到人,实现县一乡一片一村四级全覆盖的网络化管理体系,成效显著。二、分区生态特点与林地保护利用方向依据全县自然条件、林地承担的作用,划分三大生态功能区:渭河流域、高速公

3、路、景区绿化生态功能区。西小河流域生态功能区。藉河流域生态功能区。1.渭河流域生态功能区(1)概况。该区涉及川道区4个乡镇,区域总面积3640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8092.51公顷。绿化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地处暖温带过度区,四季分明,为黑褐土,水土流失严重。(2)保护利用方向。在绿化区内营造风景林,适当种花种草、修水利提灌,铺人工石路,建成一定规模的风景林基地;营造天定高速公路绿化带15到20公里;渭河沿岸的护岸林123公里。(3)目标。景区绿化区尽量采用园林式绿化格局,适度提高常绿树种,立地较好地带发展小部分经济林,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绿化美化相结合。天定高速公路绿化带选用法国

4、梧桐、国槐等树种,形成林随路走的格局;渭河护岸林以杨、柳树为主的湿生树种,形成林河相傍的格局。2.西小河流域生态功能区(1)概况。该区位于甘谷县东北部,涉及东北部四个乡,区域面积4368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8124.72公顷。绿化区为半干旱草原带气候,土壤多属黄绵土,植被稀少,覆盖度小于15%,水土流失严重。(2)保护利用方向。绿化区营造水保林,在梁峁区营造防风林带,向阳坡营造护田增产林,沟壑地营造防止泥石流的蓄水固土林。(3)目标。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森林覆盖度,遏制生态恶化,减轻自然灾害,形成生态规模效应,发挥防护林功能,最终建成以刺槐、山杏、沙棘为主的水土保持林体系。3.藉河流域生态功能区

5、(1)概况。该项目区涉及南部山区的三个乡镇,区域总面积32600.00公顷。林地18829.94公顷。绿化区为森林草原带气候,以森林黑褐土、灌丛草原土为主,土层浅较肥沃,坡度大。适宜营造水源涵养林。(2)保护利用方向。扩充水源涵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度,形成良好的区域性气候,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规模效应,使水源涵林整体功能得到发挥,最终建成油松、落叶松、辽东栎为主的水源涵养林体系。(3)目标。加快水源涵林基地建设,增加林缘区森林面积,提高林副产品产量质量,扩大生物种类及资源。三、林地保护的核心价值与成效1.生态价值。通过林地保护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宜林荒山荒坡披上绿装,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了休养生息。2.经济价值。退耕还林后部分农民转以林、果业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增收,加快脱贫。3.林地保护利用成效。一是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林木的种类增多,林分结构趋向多样化,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逐步增强,多年消失的飞禽走兽又出现了。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物质流失量逐年减少,基本实现了“天上降雨就地拦蓄,水不下山,泥不出沟,风不扬尘”的良好生态环境。三是庇护农田的作用日益显现,种植面积虽减少,但粮食总产量稳步提高。四是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林果支柱产业稳步壮大,林果收入已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稳定的增长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