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改革(1).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892705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改革(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改革(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改革(1).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改革(1)【内容摘要】:“自主探究环境下的目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我们在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课题项目,建构主义是当前世界教育领域比较先进的新型教育思想体系,目标教学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教学方法理论,如何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新的教学理念,搞好新的课程改革是我们的目标,本文就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谈了一下心得体会。【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运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发现好多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井井有条、讲课分析十分透彻,也比较风趣和幽默,但往往在一片笑声中却感觉到什么也没有学到;

2、学生似乎明明白白,但让他们独立完成一道习题就傻了眼;检测一下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很不理想;有的教师能够精讲重点内容,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虽可能使学生应付一些形式训练题,却又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样的现象摆到了我们面前。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建构主义的观点是,一节课上得怎样主要是看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老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

3、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的前提。如果仅仅看教师上课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主地被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是极不准确的。课堂教学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就很难实现意义建构。(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等人提出这样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指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这里构成教学模式

4、的基本要素有(1)理论基础;(2)教学的资源与环境;(3)教学活动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4)教学活动进程结构。 建构主义(construc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JPia8ct)。后经多位教,教育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使其得到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要素。提

5、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对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种教学模式要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好的理解、把握、实现,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了解它的特征。我们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征如下: 课堂教学要素多元化 课堂教学要素不仅包含传统的“教学论三角形”即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还应包括教学目的、方法、环境、评价;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普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同时,教学更强调人文化和社会化,传授知识不仅是在课堂,而且可以在社会上的各个环境中。建构主义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离不开实践。所以,课堂教学更应强调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知识自我建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