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精品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8705540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精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2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当前,我国水污染形势严峻。主要特征表现为水污染从地表水污染延伸到地下水污染,从常规污染扩展到为有毒化学品污染、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彼此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复合,地表水进入富营养化阶段,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制订出更加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和饮用水质标准,以有效遏制水污染恶化的趋势。水污染状况的日趋严重和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对水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项目结合典型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工艺中部分

2、典型处理单元,研究开发旨在提升这些处理单元效率的关键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本重点项目拟安排国拨专项经费3000万元,下设五个课题,以课题为基本单元受理申请,各课题在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同时,有义务与其他课题协作共同实现项目目标。每个课题可以由一家单位承担,也可以由多家共同承担。对于多家共同承担的,由研究单位自行组合形成课题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每一个申请团队必须有企业参与(部分课题需由企业牵头),并提出课题组长和依托单位。由课题依托单位具体负责课题的申请。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单位。各课题申报单位须根据项目申报指南中各课题的控制性考核指标提出详细的课题考核指

3、标(应包括材料性能指标、技术和工艺指标以及示范工程指标等),且不得低于指南中的控制性指标。二、指南内容1、项目名称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2、项目总体目标针对我国水污染控制需求,围绕水污染控制的典型处理工艺的单元技术(如混凝、生物处理、膜分离、吸附等)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以实现污水与给水高效、安全净化为目的的生物复合絮凝剂、新型生物载体、新型膜材料与组器、高效吸附材料的生产和水处理应用技术研发和集成化研究,并完成新型水处理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工程应用示范。研制出10种以上高效水处理材料,形成5项以上水处理的关键技术,通过技术的综合集成,建立5项以上示范工程,为水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4、,提升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平。3、研究内容本项目分解成如下五个课题。各课题的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课题1. 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目标:针对传统无机、有机絮凝剂在污水和饮用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水处理技术领域对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巨大市场需求,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生物复合絮凝剂及其产业化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为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利用和饮用水安全供给提供高效絮凝剂的生产、应用技术支持。研究内容:(1)高效生物复合絮凝剂的生产与复配关键技术研究产絮微生物的选育、培养方法,优化微生物发酵制备工艺条件与参数,研究生物絮凝

5、剂的分离、提纯技术,形成廉价生物絮凝剂制备的关键技术。以生物絮凝剂为主体,筛选具有协同絮凝效果的无机或有机絮凝剂,针对不同水处理目标(如高效除磷、低温除浊等),研究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复配技术,确定优化的复合絮凝剂配方和复配工艺参数,形成新型高效生物复合絮凝剂制备的关键技术。(2)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复合絮凝剂在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条件与絮凝性能的研究,确立不同水质特点、净化效果与生物复合絮凝剂种类选择的对应机制,优化并建立生物复合絮凝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与技术参数(pH、投加量、水温、搅拌强度等),考察生物复合絮凝剂在水中残留量与使用条件的关系,开展复合生物絮凝剂技术经济性能和环境安全

6、性技术评估,形成生物复合絮凝剂在污水和给水处理应用的关键技术。(3)生物复合絮凝剂的产业化技术与工程应用示范以生物复合絮凝剂的产业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生物复合絮凝剂的生产和复配关键技术和设备,考察规模化生产条件下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确定存贮、运输等环节中的保质技术措施,建立规模化生产线,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并建立生物复合絮凝剂的产品质量标准。开展生物复合絮凝剂除浊降污、除磷控藻的工程应用研究,通过技术的综合集成,建立应用示范工程。考核指标:(1)研发3种以上适用于不同水质净化处理要求的生物复合絮凝剂及其产业化技术。(2)生物复合絮凝剂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固体生物复合絮凝剂固形物含量70%,pH=5

7、.57.5(1%水溶液),分子量200万,保质期1年以上;絮凝剂中砷(以As计)含量0.05mg/L,铅(以Pb计)含量0.01mg/L。(2)新型生物复合絮凝剂对低温低浊水质,在工业、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主要净化指标(如浊度、COD、总磷等)处理效率比目前市售絮凝剂提高20以上,节省运行费用20以上。(3)建立1000吨/年生产规模的生物复合絮凝剂产业化生产线。(4)建立应用生物复合絮凝剂的日处理5000吨以上规模的水处理示范工程1项。(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上。研究制定生物复合絮凝剂产品标准及工艺技术规范。课题执行年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课题经费来源及要求:本课题国拨专项经

8、费控制额不超过550万元,承担单位落实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550万元(不含生产线和示范工程建设费用);鼓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组织实施课题。 课题2. 新型生物载体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目标:针对传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存在的COD去除效率不高,硝化效率差等问题,以提升传统生物处理单元的技术水平和处理效率为目标,研究利用生物载体强化传统污水生物处理的方法,重点选择生物移动床工艺,研究生物移动床载体制备、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等关键技术,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并完成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研究内容:()新型生物悬浮载体配方与制备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微生物附着效果好、启动快速、具有良好的微生物生长条件和微

9、生物生态结构的生物载体制备技术。在充分考虑生物移动载体的形态和几何结构基础上,重点考察生物载体的原料筛选、组成、配比等条件对生物载体的关键性能参数(比表面积、密度、亲疏水性、表面功能等)的影响,优化并确定生物载体材料的最佳配方与工艺技术参数,形成性能良好的生物移动载体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2)新型生物载体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展新型生物载体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高效、稳定运行的应用技术研究。重点考察生物载体在生物移动床等工艺系统中的稳定、高效运行的水力学条件、反应器结构与形式,并研究基于新型生物载体的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硝化或反硝化等的性能,建立针对不同处理水质和处理目标的优势微生物形成、聚集和作

10、用的工艺过程调控方法,优化新型生物载体在工程应用中的工艺形式、工艺参数,形成污水高效处理的新型生物载体的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3)新型生物载体的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工程示范研究开发新型生物载体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建立规模化生产线,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获得生物载体生产最佳工艺条件,建立生物载体产品的企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型生物载体的工程应用研究,建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提出生物移动床工艺设计原则与技术规程,完成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工具包。进行新型生物载体的技术经济性能评估。考核指标:(1)研究开发3种以上不同规格、适用于不同污水处理目的的新型生物悬浮载体及其产业化技术; (2)载体比表面积达到90

11、0m2/m3以上, 生物膜硝化活性高,载体挂膜后湿密度约为1kg/L。(3)污水处理能力: COD去除率90%以上,冬季硝化效率不低于95%,总氮去除率达到70%以上,并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GB18918-2002);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系统相比,运行费用降低10%以上,同等悬浮活性污泥浓度条件下,单位池容的硝化速率提高30。(4)建成具有年产2000m3新型生物悬浮载体能力的生产线; (5)完成2000m3/d以上的污水处理应用示范工程1项;(6)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上。研究制定新型生物载体产品标准及工艺技术规范。课题执行年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课题经费来源及要求:本

12、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00万元,承担单位落实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500万元(不含生产线和示范工程建设费用);鼓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组织实施课题。 课题3新型膜材料及膜组器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目标:围绕当前和今后适用于污水处理和回用的膜生物反应器(MBR)等领域对微/超滤膜材料和膜组器的快速需求,研究开发基于聚偏氟乙烯等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高强度、耐用型超/微滤膜材料及膜组器,实现产业化和模块化制备以及水处理工程应用。为我国水污染控制和水再生利用提供高新技术支持。研究内容:(1)新型超/微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聚偏氟乙烯等低成本、高性能、高强度、耐用型

13、新型超/微滤膜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考察不同制膜技术、方法、工艺条件和配料等对膜成型和膜性能的影响,优化并确定最佳制膜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研究膜组器结构的优化技术、组装技术等,优化膜组器制备工艺技术参数,并实现低能耗、长寿命、防堵塞、易于维护的高效率膜组器的模块化生产。(2)新型超/微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的应用研究开展新型微/超滤膜材料和膜组器在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考察新型膜材料和膜组器的稳定运行特性、抗污染性能,解析不同操作条件下膜污染机制,开展物理、化学清洗方法研究,确定最佳清洗方法和技术。开展新型微/超滤膜材料和膜组器的经济性评估。(3)新型超/微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的规模

14、化生产与工程示范研究开发面向工程化应用的新型膜材料与膜组器制备的关键技术,建立新型微/超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的规模化生产线并进行示范生产。将反应器结构设计、膜组器设置以及自动控制等进行技术的综合集成,建立新型微/超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在膜生物反应器等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中的工程应用示范,形成新型微/超滤膜组器等的工艺设计工具包。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指标:(1)开发出3种规格以上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PVDF等微/超滤材料;新型微/超滤膜材料的清水通量10L/(m2h kPa)(25C条件下),机械强度5N。 开发出适用于膜生物反应器等工艺的高效率膜组器,成本比国外产品降低20%以上,并形成不同处

15、理规模的系列化产品。(2)形成新型微滤/超滤膜材料生产能力50万m2/年。(3)建立2个新型微/超滤膜材料与膜组器在膜生物反应器等工艺中的工程应用示范,处理规模城市污水10,000m3/d,工业废水1000 m3/d,并稳定运行1年。(4)编制工艺设计工具包和新型膜材料和膜组器的应用操作手册。(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上。课题执行年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课题经费来源及要求: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800万元,承担单位落实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800万元(不含生产线和示范工程建设费用)。本课题须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组织实施课题。 课题4树脂型高效吸附剂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

16、示范研究目标:针对低浓度有毒有机废水快速处理和环境突发事件中高浓度有机污染应急处置的技术需求,开展以吸附为主要净化手段的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高效吸附剂的制备关键技术与设备。在此基础上,开展利用所开发的新型高效吸附剂在废水中低浓度难降解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净化、环境突发事件中高浓度有机污染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1)有毒有机物高效吸附树脂的制备技术研究用于吸附水中可溶性和疏水性有毒有机污染的高效吸附树脂的合成方法。针对不同处理水质的特点(共存复杂有机污染、低浓度有毒有机污染、环境突发事件污染)和目标有机污染的性质(可溶性、疏水性),进行高效吸附树脂的结构设计,筛选吸附树脂的合成原料,考察各组分及合成工序对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