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599836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自我像一个皮包公司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造就了一个假我。每个人的世界里,自己都是惟一的主角,重要的不得了,甚至容不下别人。优越感也是同样,或是因为能力很优越,或是因为出身很优越,或是因为身份很优越,或是因为相貌很优越总之,需要有一个依托基础。但我们通过审视会发现,所有这些只是短暂的存在,都在不断变化中。我们不但对“我”有着深深的重要感和优越感,还进一步希望更多的东西为“我”所有,这就是主宰欲。在家庭中,一方面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专制,一方面又体现在爱人间的过分占有,最后彼此都活得很不自由。我们每个人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这个身体。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的身体由可替换的不同零件组

2、成,还能代表“自我”吗?而且,我们每天都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可见,肉身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再来说精神世界。我们的精神领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在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充实。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观念不断地发生改变。最可怕的是,对于情绪我们都会体验到“身不由己”的无力感,好像每种心理都会遵循自身的活动惯性,基本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由此可见,身体不是我,精神不是我,认识不是我,情绪不是我“自我”只是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实体。“我”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为什么我们会为琐事烦恼,而非其他更重要的事?世间每天都有很多灾难,有很多人遭遇痛苦和不幸甚至离世。但我们只是感叹一下,不

3、会有切身感受,更不会寝食难安。这是因为没有贴上“我”这个标签。一旦事情介入我,感受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比伤害“我”更严重的事件?可见,一切烦恼皆由“我”展开。如果没有我,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就如我们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荣那样。我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因为我执,我和众生之间就有了自他的二元对立,由此产生烦恼和痛苦。“日月两盏灯,人间一台戏,从朝演到暮,谁解其中意?”同在娑婆世界,但人心却如天地悬隔。只有破除我执,凡夫心才能失去了立足点,才能获得解脱清凉。生命是无穷无尽的积累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答案是肯定的。心的活动累积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岂知习惯只是层层迷雾。

4、云开雾散,方见明月。心和性的关系主要在于,心理活动会积累成为习性。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性格,这个性格就来自心理活动的积累。在佛法中,有时也把佛性叫作真心,与之对应的就是妄心,即我们现前的、由错误认识所形成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心和性有相对的固定性,但它的内涵有时也会重叠。在佛法里,性其实有两种,本性和习性。所谓本性,即本来具备的,比如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习性,就是后天的习惯养成,是可以通过修行塑造和改变的。从佛教的观点来说,生命是无穷无尽的积累,就每一期的生命而言,每个人的积累是不同的。所以人的性格中,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质性的部分,不管是弱点还是优点,都是很难改变的。习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影响

5、改变的,习性是可恶可善的。我们修行的主要着手处,是习性和秉性。习性是物欲所绕,禀性是无明烦恼,秉性和习性组成了那个“我”。只有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内心,去了习性,化了禀性,才能圆满本来具足的天性。衣服上污垢洗掉之后,干净的本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污垢的这一面相当于妄心,干净的这一面则属于真心。宋明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明心见性,也就是明了真心,呈现本性的意思。真,是最可贵的。佛法里说的真心,就是本来面目。在凡夫的生命中,染污的妄心和清净的真心是同时存在的。一件衣服,在穿之前是干净的,随着穿的时间长了,慢慢积累了很多尘垢。在没有清洗前,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灰尘和污垢,并且习惯于这样的状态。一旦把污垢洗掉,

6、我们可能就不认识它了,还会产生质疑:还是我那件衣服吗?很无奈,因为我们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也就是停留在灰?m和污垢上。修行就是去除我们生命中的杂质,相当于清洗衣服上的污垢,让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并不是把衣服烧了或者剪碎了整个回炉重铸,所以,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而且是更接近真实状态的。去除染污,呈现真心的过程是美好的,当内在污垢不断减少,少一点焦虑、迷惑和混乱,心就会呈现出清净的部分,让我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宁静和喜悦。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认识的改变,还是心的改变,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好的改变,应该包含两个步骤:去除原有的,培养正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便已经方

7、向明确、信心坚定,这条自我优化的道路也并不好走。佛法是需要亲证的智慧,修行就是不断重复正确的过程。质变都是量变积累而来的,如果没有长期不间断的修习,改造心性就是纸上谈兵。短暂的摆脱妄心、显露真心并不是很难;修行,就要让这个正确认识从短暂的体验不断延长,最终云开雾散,明明白白。所谓上根利智,其实是因为过去生的积累比较深厚,所以今生的起点特别高。只需三言两语的点拨,就能直达本质,明心见性。反之则是钝根,即遮蔽内在智慧的尘垢特别厚,要花很多时间来清理。洗干净的衣服当然还是衣服,修行就是自净其意的过程,去除了妄心,呈现出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不仅仅是基础教育或者应试教育的问题,我们整个社

8、会的心灵教育更是缺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国民幸福感和经济地位为何如此不匹配?放眼望去,各个阶层都在为自己担心,各种专家不断鼓吹成功学和投资之道,众说纷纭之下最焦虑的就是中产阶级。世界各国幸福指数排行榜上,连续多年的冠军都是不丹,一个并不发达的佛教国家,国民不富裕,但普遍安居乐业,幸福感爆棚。反观我们,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却忙得团团转,毫无幸福感。无法消除内心的不安,只能用不停折腾的方式,打发看似积极主动实则无法自主的无聊人生。 我们以“功名、权力、财富”为标准,实用主义已深深长进我们骨髓里。“有用”成为最重要的价值标尺,做什么都要马上看到回报,要有现前的?Y果和利益。正是因为我们的

9、教育和文化中缺少了对精神层面的足够重视和关注,才导致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标准被物化。一辈子为了房子、车子、孩子,甚至银行存款的数字受苦受难。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现代教育,主要偏向于生存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其实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部分。论语里说“素以为绚兮”,认为以“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色,学生未来才有可能成就绚烂的人生。做人的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人做不好,何谈民主、科学、法治,乃至信用、环保与和谐?然而现在整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观念,基本都是围绕找个好工作、多赚钱,对于基本人格养成的教育非常匮乏。在学校教育中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每个人需要健康地活着,就得处

10、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乃至与世界的关系,这就离不开哲学和宗教。目前,整个社会特别缺乏关于心性和生命的教育。在今天,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物质无法解决一切问题,也未必能带来幸福。所以,一部分人开始关注心灵问题。整个社会变得充满戾气,连师生和医患关系都剑拔弩张。每一次网络争吵的话题虽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差异。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我们多半就会跟着感觉走。因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就不知道不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心没有明确的信念为支撑,显得特别浮躁,经不起诱惑,就像一片羽毛,轻轻一阵风,就能使它失去方向。价值观往往根深蒂固,由人的心态、眼界和思考能力综合决定。而一切善恶念头都在我们自己的喂养中成长

11、的这就是教育。什么卡住了你?狐狸发现了一个山洞,里面有很多葡萄,但由于洞口太小进不去,狐狸就把自己饿了三天,瘦了一圈终于进去了。在里面大吃了三天,狐狸心满意足的想离开,却由于肚子吃的太鼓,卡在中间出不来了!无奈之下,狐狸只能这样卡在洞口,饿了三天,才终于自由了。是什么卡住了狐狸?究竟是洞口?还是它的贪心?当然,我们不会到狭窄的洞里吃葡萄。那我们又是被什么卡住的呢?无论对于任何人,佛法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佛法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普世的智慧。只是可惜这种智慧蕴藏在深奥的佛典中,许多人缺乏适当的渠道去了解,所以误会学佛就是烧香磕头的偶像崇拜。事实上,许多人连寺庙和道观里供奉的是谁都分不清楚,只知道捐钱许

12、愿,甚至在许多地方,佛教信仰和民俗活动也被混为一谈。事实上,在这个充满迷惑和烦恼的世界,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让我们开启内心本来具足的智慧和慈悲,这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观”。所谓“医不叩门”,等对方确实有需求的时候,再提供相应的帮助,这种水到渠成的方式比较靠谱。就拿佛法来说,佛法是帮助我们看清生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究竟的解决之道的。但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完全没有问题,那么学习和了解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就毫无必要了吗?确实有许多人,活得懵懵懂懂,但吃饱睡足笑呵呵就万事大吉,不会去自找麻烦的思索人生有什么问题,所以自我感觉很好,认为自己“知足常乐”,还会同情那些想太多的人“庸人自扰”。一直这样稀

13、里糊涂的开心活着,幸福感挺高的啊!可惜,这种幸福只是需求和所得暂时达到平衡时的一种假象,很不稳定,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所谓的幸福随时可能破灭。更何况,人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现在意识不到,不等于始终意识不到。当这种需求出现在生命中,又要如何安顿身心呢?从心理学角度,学会管理情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是“无意识、无能力”,压根不觉得自己被情绪控制了,甚至还沉溺其中;之后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累积,进入“有意识、无能力”的阶段。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会经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沮丧状态,毕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重复正确才能进入“有意识、有能力”的阶段我们终于可以及时意识到情绪的升起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久而久之,这种能力会成为生命品质的一部分,终于进入“无意识、有能力”的层次。这样一来,我们才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享受着喜怒哀乐带来的认识体验,却不会再为极端的情绪所左右。我们受成功学的影响很深,总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持不懈直到达成目标,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做好。但实际上,当我们太过于执着的时候,反而会影响我们做事的灵活性。即使你走在了一条错误的路上,也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同样的,对每个问题建立正确的认识是首要大事。否则,我们就算不是被洞口卡住的笨蛋狐狸,也是被自己固有的错误认知卡住的愚痴凡夫,来回挣扎难以解脱,最终只能与迷惑和烦恼为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