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学视阈下的艺术接受心理理论.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582013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建筑学视阈下的艺术接受心理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景观建筑学视阈下的艺术接受心理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建筑学视阈下的艺术接受心理理论.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建筑学视阈下的艺术接受心理理论摘 要:景观建筑学,作为艺术设计与工程的交叉形学科,既含有艺术学科对视觉欣赏的追求,又追求工程技术上的完美功能,二者兼备,缺一不可。它不仅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接受,更为人们所使用,这两方面产生的效果同时影响着接受者的心理。关键词:艺术接受 景观建筑 功能 视觉 心理在接受者与作品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机制,依靠该机制,接受者才有可能对作品进行角度、层面以及思维方向的选择,才有可能因其选择的某种程度的稳定性而形成其接受风格。一、什么是艺术接受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二、景观建筑学“以人为本”的设

2、计宗旨作为现代科学理论的一部分,景观建筑首先在视觉上给予人们冲击力,在满足人类的视觉享受之后,再言其他。对于其使用者、观赏者,即指服务的对象,要充分考虑其在观看并使用此景观建筑时代感受。这样的感受不仅仅是视觉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的便捷性更决定了此项设计的成败。因此,与建筑学相同的是,景观建筑也应当功能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三、艺术接受心理理论特性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一)特性1.考虑环境中人的行为特征设计心理学的观点是要了解人的行为习性,考虑人和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及规律,对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小路和游步道时会充分考虑人的

3、行走习惯,避免绿地中那些人为踩踏出来的道路等等,逐步对症下药,减少环境设计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2.强调可参与性环境创造是为了人的活动。设计心理学认为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使用环境,环境设计师经过自己的体验,在创作意向中为公众注入许多实用的环境要素,但这只是诱发环境参与的先导,重要的是为使用过程中群众再创造留有较大的余地,而如果在创作过程中能发挥使用者和群体的创作智慧,将会使环境设计更具有弹性和艺术魅力。3.重视地方性的原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环境特征,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

4、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也是当今不同区域形成自己特色的主要条件和历史积淀。评价一个具体的环境设计成功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特色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二)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1.基于使用者对于空间的接受心理进行设计对于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这一点可以说是生活习惯而学到了的。穿鞋到外面去时,有一种紧张感,脱了鞋就会有一种好不容易的到解放、舒心地回到家里的感觉。人们总是特别相信自己的眼睛,通过视知觉感受到的事物最容易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但是通过对其功能需求的满足

5、,对设计实际的感受,其实是能够更深地影响接受者的判断和好恶。“内部”和“外部”看似是通过视觉来分辨, 但实际还是根据其功能分区界定的。2.基于使用者的尺度感官进行设计宽与高之比(D/H)当D/H1是使人感觉亲密的空间距离。D/H1的街道空间可以加深人们感受的深度,促进人们在其中停留和交往。因此,城镇中生活性街道的尺度应在保证消防等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接近D/H1这个比例。当D/H=1时,会产生空间匀称之感,显然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的感觉。3.基于格式塔心理学进行设计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它强调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

6、到的东西,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合,强调图与底的关系。园林景观设计平面图中,通常视图形为造景的要素,如建筑,水体等.在这里,我们将它变成背景.景观设计中各元素在平面图中外轮廓线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功能,景观序列等因素,还应该基于图底两者对立统一的背景转换关系-图底倒置关系。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反应与被反应/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协调,共同创造美好景观的关系,体现一种整体性。在一幅黑白的平面构成中,当你欣赏黑色的部分时,它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可当你去掉黑色的部分,流下的白色部分依然是一幅美观的图案。四、结语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设计正在走向一个更新的未来。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对自

7、身生存环境日益迫切的需求而产生的环境设计,是以各种自然、人工环境加以组织、改造、利用,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并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一门新学科。其本质是创造,是人的生命力的体现,设计师用挖掘人类最本能的生命力与原动力的开发相结合作为设计的创作来源,以构成各种形式的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思想交流,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1魏志芬,王玉洁.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园林,2000(8).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高庆年.造型艺术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4.5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 报,200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