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8071013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1、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1、 原因:(1)西班牙和葡萄牙(巴西)的殖民统治。(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3、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4、主力构成: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5、英雄人物:(1)玻利瓦尔: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率领队伍大败西班牙军队,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

2、亚共和国”(2)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6、赞誉: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2、 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2、爆发: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发动起义。3、英雄人物: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直到壮烈牺牲。4、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5、地位:印度民族大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2课 俄国的改革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俄国农奴制

3、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2、时间:17世纪末3、目的:向西方学习,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4、内容:领域举措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军事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社会习俗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5、 评价:(1)积极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

4、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2)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二、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时间:1861年。3、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4、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5、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6、评价:(1)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

5、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3)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2课 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课程标准: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时间:1861-1865年2、原因:(1)根本原因: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焦点)(2)直接原因(导火线、借口):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3、概况(1)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2)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

6、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作用: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3)胜利: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4、评价(1)性质: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5、林肯的贡献:领导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最重要的贡献)。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课程标准: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

7、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背景(1)19世纪中期,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2)美国率先入侵日本,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2、前提: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发动倒幕运动,结束幕府统治。3、开始时间:1868年4、目的: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5、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4)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强调:经济方面体现改革的性质;“改造日本的教育”

8、最具远见,体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6、评价(1)性质:天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意义: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3)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人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1.开始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3.显著成就: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内燃机的发明。4.

9、发明成果:(1)电的应用(世界由此进入“电气时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力发电站。(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迪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幅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

10、工具。(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又研制成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5.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程标准: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1、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

1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 城市化三、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第6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程标准: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 科学家1、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

12、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二、文学巨匠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小说集“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其中经典之作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作家,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三、音乐美术1

13、、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2、梵高,荷兰绘画家,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7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课程标准: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

14、分割世界。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形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3、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4、经过:(1)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2)著名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体现一战的特点:残酷性和破坏性)(3)加快战争结束: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参加协约国。(4)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5、性质:帝

15、国主义战争。6、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潜艇、毒气弹等。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7、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8、启示:(1)远离战争,珍爱和平。(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第8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课标要求: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1、 二月革命(1917年3月)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国家权力)二、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概况(1)时间:1917年11月。(2)目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领导人:列宁。(4)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2、过程: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在斯莫尔尼宫指挥,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开炮,发出总攻的信号,攻占冬宫。3、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4、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5、性质:社会主义革命。6、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