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精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8029753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5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城市规划)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城市规划)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城市规划)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城市规划)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精品(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4月编制指导:殷君伯(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 处长)董 磊(宣城市发改委 主任)李曙光(宣城市发改委 副主任)编制人员:闪 辉(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研究员) 陈 香(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实习研究员) 周 毅(宣城市发改委地区科 科长) 徐振宇(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副研究员) 娄 径(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副研究员) 目 录宣城市地处皖江城市带的东部,为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是我省东向发展的重点地区,在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市包括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宁国市,面积1234

2、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区位、交通、产业基础、配套条件较好的市县,优化产业分工布局,探索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通过科学承接,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带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规划范围为全市五县一市一区,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一、背景及意义通过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外溢性。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趋优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

3、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长三角地区目前面临着土地、人力、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制约,产业结构亟须升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经济腹地的支撑。在宣城市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区,共建区域经济板块,有利于毗邻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有效地解决产业同构和内耗问题,进一步提升原创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二是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为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宣城市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长三角地区西进的“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极具潜力的产业基础,依托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设立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既是安徽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实

4、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示范区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三是有利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带动皖南山区经济全面发展。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通过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我省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人为本,优化空间开发秩序,探索山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我省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制度,信息技术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调整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同样,这些变化也彻底地改变

5、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特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背景、条件,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衰落产业、弱势产业的转移。(一)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调整和我国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国内外产业转移均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将对国内外产业转移产生深远的影响。1、亚太地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从国际范围来看,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资本、跨国公司移理想的投资场所。而我国由于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巨大市场的吸引力,国际产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等途径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成为国际

6、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世界各大经济实体、全球500强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中国。长三角是产业吸纳的重点地区,我国每年约一半的外资流入这一地区,同时,长三角也正在成为世界性的总部经济地区。国际服务业向中国的转移也明显加速,2003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吸纳和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并出现许多突破性进展:合同外资金额大幅上升,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些跨国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2、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始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从国内范围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使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政策、区位与劳动力的相对优势,承接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大规模转移而来的劳

7、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历经十多年的成长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那些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已经趋于成熟,受资源、劳动成本和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部分产业开始逐步向其省内发展中地区和国内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地转移。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上海因申博成功,2010年前就将有数千家企业外迁,一批传统产业将退出上海。安徽省驻粤办提供的材料显示,家电龙头美的、科龙、华凌、格兰仕等都通过各种方式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我省,广东碧桂园已经

8、确定将总投资逾180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入户安徽,一期20亿元在巢湖兴建度假村的项目已经启动。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受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要素成本的影响,从20世纪末,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部分产业开始进行梯度转移,如广东的建材业、苏南的服装加工等。目前,纺织、服装、食品、玩具、皮革、制鞋等产业转移较为迫切,电子信息、家电等也在开始寻求出路。如深圳的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外迁较多,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如竹木加工、家具制造、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旅游开发、药材种植及加工等行业。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

9、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有关方面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安徽省承接来自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移明显提速,全省利用省外资金达到1557.2亿元,同比增长67.5%,其中,长三角地区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资本转移的主要来源地;省外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中,浙江、上海、江苏三省市到位资金占54.6%,其中,省外投资中居首位的浙江,目前已有40多万人在安徽从事商业活动,在安徽的浙商企业超过1300家,投资总额逾1000亿元,创造了25万多人次的就业机会。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从转移的条件看,安徽是最充分、最便捷、效益最高,也是

10、最有前景的地方。3、国际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产业转移由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形成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否对于由劳动分工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还难以判断,但至少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近一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型企业面临重重困难,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非市场化因素逐渐市场化,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国民待遇的实施,国际比较优势不再具备,面临着产业转移或升级换代的抉择。广东省正在实施的“双转移”战略,是应对这场风暴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发展中地区应审时度势,抓住订单转移历史性机遇,扩大这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11、形成竞争优势,为后续的产业转移提供保障。(二)承接成效及主要问题目前,与宣城市毗邻的长三角地区主导产品大多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极精细化工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等。2008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宣城市要成为我省“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实现在中部崛起的先行区”的要求,全市上下深入推进东向发展战略,积极探索融入苏浙沪、接轨长三角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抢抓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加快推进交通、体制、政策、产业、市场、要素等方面的接轨与融合,强力推进开发区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采取多种方

12、式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一五”以来累计利用外资2.5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334亿元,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近百个,引进资金的70%以上来自于苏浙沪地区,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机电、建材、制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开发区建设明显加快。围绕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基地,全市8个开发区(4个筹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承载功能日趋完善。宣城开发区“百日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征地拆迁全力推进,园区面积不断扩大,落户企业迅速增加;宣州开发区东区基本建成,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宁国、广德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规模迅速扩张,主导产业逐步形成;郎溪、泾县、绩

13、溪、旌德4个筹建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在不断加快。承接产业的规模呈递增趋势。全市投资额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大部分均落户于4个省级开发区。全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30多个,如: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宣州农用化工产业集群、广德广信农化光气生产基地、郎溪箱包产业集群、宁国机电产业集群等。承接产业的层次有所提高。部分承接转移的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安徽森泰集团研发的装点奥运“鸟巢”的环保地扳、安徽锦洋氟化铝采用国内最先进工艺生产的干法氟化铝、安徽先求药业生产的新型治疗糖尿病药品格列奇特缓释片等。宣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承接产业结构问题。外来

14、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农业投资偏低,服务业投资又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城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金融、社会中介等服务行业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不足。二是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由于行政区划分割等因素,导致产业空间布局缺乏统筹协调,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产业同构,企业之间不能形成上下游关系,导致行业整体效益偏低。三是缺乏有效的融资平台。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金融创新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四是承接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开发区规划缺乏前瞻性,重要功能区、专业园区的控制性规划和供电、给排水、环保等重大专项规划缺失。落户项目的层次不高,区内产业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15、和集聚效应。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交、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三)承接转移的有利条件当前,宣城市要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在国家建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着力增强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在互动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1、宏观背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有利于宣城市发挥资源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区域发展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宣城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随着“试验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芜湖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将急剧增强,这将有利于宣城市发挥和芜湖市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充分利用芜湖市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实现跨越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