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986769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doc(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第一章 新闻是什么?【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六要毒以及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初步了解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客观评判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不同特点,学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阅读不同媒介的新闻。【教学过程】一、新闻的定义与特征1、定义新闻是什么?虽然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新闻,享受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和高效,但要给下一个定义,却并不容易。据说美国一家杂志曾经征求新闻的定义,结果10个报馆主笔给了10个定义,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有人戏谑地做出解答:“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也有人进行词源分析,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汇集;还有人作出了专业解释,新闻就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在我们这本选修教材中,“新闻”这个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闻的实质特征,有人概括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二是各种新闻载体的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等;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包括简讯、电讯。本书在大多场合下,侧重于第二层含义,即主要指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且由于教科书的内容有限,专谈、访谈、综合报道等体裁只好忍痛割爱;由于是纸质的教材,书中所选的新闻作品主要侧重于报刊等纸

3、制媒介,对于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接触甚多的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只有很少的内容。小结: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2、特征新闻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开性。二、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1、新闻的六要素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

4、事出现了某种结果。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比如下面这条新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2、新闻都是按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吗?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1)时间顺序式结构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刘胡兰慷慨就义明确: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

5、的结构方式。(2)“倒金字塔”结构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鲍威尔宣布辞职明确: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下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3、新闻为什么要“打破顺序”?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账似地报道所有的新闻要素,而是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思考:下面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稿,从尾部删起,看看如果逐段去掉后面的段落,是否影响文

6、章的整体结构。(见教材P17中的“思考与探究”二)明确:“倒金客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4、新闻的导语(1)什么是新闻的导语?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

7、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导语: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 2006年5月20日14时,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期待。今年汛期,三峡大坝开始全面挡水,可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能够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150万公顷良田从此解除洪水威胁。三峡工程迄今已完成投资1260亿元。年发电可达847亿度。(2)导语的发展“第一代导语”,也称六要素导语或全型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如:本报上海9月2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

8、体育场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跳过238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237米世界男子跳高纪录。(人民日报)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第二代导语”,也称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三个“W”。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如: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

9、跳得最高的人。“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他平缓而有节奏地飞跑到最佳点,突然背向横竿凌空跃起,巨大身躯拖着收拢的双腿向前飞去,以这样优美和谐风姿跳过2米38高度。一个新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诞生了。(3)导语的写作要求要彰显新闻价值既然第二、三代导语都强调突出处理“部分要素”,那么我们自然会问,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导语中加以突出呢?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

10、移。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公安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否则会挤掉或冲淡重要新鲜的新闻事实。讲究语言技巧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题。“导语不但是个句子,更是个强调性的句子。”这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成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和最大的吸引力。在导语写作中,

11、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A、词序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旨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例2 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我们发现,例2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B、巧用动词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

12、语。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生命力的关键。通过挑选生动的、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句子获得最大限度的和流动感和跳跃感,为所表达的主题造成最强的冲击。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10个要求,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有效的新闻写作所选用的动词,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而且还能告诉是如何发生的。优秀的记者会说拥挤的车辆“窒息了”而不是“塞满了”市中心,龙卷风“蹂躏了”而不是“破坏了”庄稼,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

13、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人”虽然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固然动词的巧妙使用会令导语活色生香,但记者不能为获得此类效果而背离新闻事实。在寻求说明事实的动词时,新闻的真实性和用词的准确性仍是第一位的。C、多用短句用短句,这是新闻句式的重要特征。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到:“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是最易于理解的。”合众国际社曾提供了一个关于句子长短度和可读性的表格,认为最易读

14、懂的句子在8个词以下,标准句子17个词,25个词的句子就难懂了。比如大民日报的一段导语:新华社联合国7月29日电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紧急特别联大在今天通过的一项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中呼吁以色列从1967年6月以来它所占领的所有巴勒斯坦和阿拉伯领土,包括那路撒冷,完全地、无条件地撤出去,并保证当地所有的财产和公共设施完好无损。导语要以最经济的笔墨写出最精华的内容,而上面的这条导语一百多字,甚至连标点都没有,让人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国际国内新闻界都把新闻语言的简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和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则。在美联社写作手册中,“简洁”作为其中专门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

15、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在具体的报道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随处可见,而在一句话导语中最为明显。例如: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日本投降了!今天,最后一个美国兵离开了越南。这样的导语可谓是简洁有力、惜墨如金的典范之作。在导语写作上,任何一名记者都无须想“这则消息需要一条某某式导语”。相反应该记住下面的忠告:“不必死记教科书中罗列的导语的名称。千万别问:上回我写的是哪类导语?导语一定要同手头的消息丝丝入扣。”导语写作和做整篇文章是一样的道理,即只要我们愿意共工夫,从内容结构和语言技巧两方面努力琢磨、推敲,写出一条扎实漂亮的导语应该不会太难。三、报道什么,怎么报道了解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1、什么样的事件才能够成为新闻呢?学生阅读教材P35中的有关内容。2、明确:什么样的事件能够成为新闻呢?关键是这个事件本身具有报道的价值。教材用一个简单的实例说明了新闻的价值的组成要素,它可能包括重要性、时效性、新鲜感、接近性、异常性(包括趣味性、人情味儿)、宣传价值、显著性等。一篇新闻不见得包含所有的这些要素,不同类型的媒体、不同的版面和栏目,要求突出不同的要素。“显著性”补充事例:美前总统肯尼迪千金有意接班希拉里任议员美国已故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女卡罗琳肯尼迪有意在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就任国务卿后,接手她空出的参议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