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试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855006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试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理信息化试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理信息化试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理信息化试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理信息化试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试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试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一、小儿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 (1)中胚叶造血期:从胚胎第3周起,在卵黄囊上形成许多血岛,其间的细胞分化为原始的血细胞,至胚胎第6周后造血开始减退。 (2)肝(脾)造血期:胚胎第68周时肝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主要造有核红细胞,也可造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胚胎45个月时达高峰,6个月以后逐渐减退,至生后45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主要造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5个月后逐渐停止造红细胞和粒细胞,仅保留造淋巴细胞功能。 (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第45个月才开始造血活

2、动,直至生后25周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婴幼儿时期,所有骨髓都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57岁后,黄骨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红骨髓,仅在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有红骨髓。因此,婴幼儿因缺乏黄骨髓,造血潜力较差,需要造血增加时,则出现骨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婴幼儿时期,当发生各种感染或贫血、骨髓受异常细胞侵犯时,肝、脾和淋巴结可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液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儿童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当病因祛除后又恢复正常。 二、小儿血液特点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时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

3、,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新生儿出生时红细胞计数约(57)1012L,血红蛋白量约150220gL.生后由于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加上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10gL左右而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以后又逐渐增加,约于12岁达成人水平。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总数达(1520)109L,生后612小时可达(2128)109儿,然后逐渐下降,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

4、012)109L,8岁后接近成人水平。白细胞分类主要是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5%,淋巴细胞约占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也逐渐下降,生后46天时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以后整个婴幼儿期均以淋巴细胞占优势,至46岁时两者再次相等(第二次交叉),6岁后逐渐与成人相似。3.血小板与成人相似,约为(150250)10 9L。4.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lO%,儿童约8%10%,成人约占体重的6%8%。 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一、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6个月以下婴儿按国内标准:新生儿Hb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

5、00gL为贫血;6个月以上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个月6岁Hb110g/L;614岁Hb120gL为贫血。 二、小儿贫血的分类l.程度分类见表5-9-1。 2.病因分类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造血物质缺乏:缺乏铁、维生素B 12、叶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小儿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由于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吸收和转运障碍及丢失过多等;造血功能障碍:各种原因造成的骨髓抑制如放射线、药物等;其他:如感染性、癌性、肾脏病所致贫血等。(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异常:红细胞膜结构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棘状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红细胞酶缺乏,如G-6-PD

6、缺乏等;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因素即体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药物所致的免疫性溶血等。非免疫因素如感染、理化因素、毒素、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内脏血管破裂出血等;慢性失血:如肠息肉、钩虫病、消化性溃疡出血等。 3.形态学分类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进行分类(表5-9-2)。 第三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

7、要点 (5)护理措施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最多见,为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铁的储存不足 如早产、双胎或多胎、孕母患缺铁性贫血等,均可使胎儿铁储存不足而致病。 2.铁摄入不足 是导致婴儿缺铁的主要原因。婴儿长期以乳类喂养,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年长儿偏食等。 3.生长发育快 婴儿期、青春期儿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多,容易发生缺铁。 4.铁的吸收、利用障碍 慢性腹泻、消化道畸形、反复感染及不合

8、理的食物搭配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利用而导致缺铁。 5.铁的丢失过多 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服用未经加热 的鲜牛乳的婴儿,可因蛋白过敏而发生少量肠出血,患有肠息肉、膈疝、钩虫病等均可引起小量肠出血导致铁丢失。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之一,缺乏时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缺铁还可使肌红蛋白合成减少、某些含铁酶(如细胞色素C、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等)的活性降低,由于这些含铁酶与机体的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缺铁时可造成细胞功能紊乱,产生非造血系

9、统的表现如消化功能、神经、精神行为改变、皮肤和黏膜损害及肌肉运动、免疫功能降低等。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甲床最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全身无力、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 2.骨髓外造血的表现:肝、脾、淋巴结增大,且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增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表现 (1)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舌乳头萎缩及异食癖现象,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2)神经系统:可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力降低、学习成绩下降等。 (3)心血管系统:在严重贫血患儿可出现心率增快

10、,心脏扩大或心前区吹风样杂音,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头发枯黄无光泽,指甲薄脆、不光滑甚至出现反甲;重度贫血患儿因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三)辅助检查 1.血象 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数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多正常。 2.骨髓象 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3.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SI)减少,10.7molL;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62.7molL;血清铁蛋白(SF)降低,1

11、2gL;转铁蛋白饱和度(TS)减低,15%。 (四)治疗原则 主要是祛除病因和铁剂治疗,必要时输血。铁剂多选用易吸收的二价铁盐,以元素铁计算,口服剂量为46mg(kgd),分23次口服,常用制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疗程至血红蛋白正常后2个月左右停药。 (五)护理措施 1.合理安排饮食 (1)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动物的肝、肾、血、瘦肉及蛋黄、黄豆、紫菜、木耳等。对早产儿应提早(约2月龄)给予铁剂。 (2)采取措施增加患儿食欲,如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注意饮食色、香、味、形的调配;进食前不安排过于剧烈的活动及不舒适的检查及治疗护理操作;按医嘱服用助消化药物。

12、2.正确应用铁剂 按医嘱应用铁剂,注意事项: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全量,并在两餐之间服用,减少对胃的刺激;可与稀盐酸和(或)维生素C(如各种果汁)、果糖等同服促进铁吸收;忌与影响铁吸收的食品如茶、咖啡、牛乳、钙片、植酸盐等同服;服用铁剂时可用吸管服药或服药后漱口以防牙齿被染黑;肌内注射铁剂时,应深部肌内注射,抽药和给药必须使用不同的针头,以防铁剂渗入皮下组织,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及皮肤着色或局部炎症,每次应更换注射部位,以利吸收、减轻疼痛、避免形成硬结或局部组织坏死;首次注射右旋糖酐铁后应观察1小时,警惕过敏现象的发生;疗效判断:用药34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lO天达高峰,12周后血红

13、蛋白逐渐上升,说明治疗有效。 3.适当安排休息和活动 轻、中度贫血患儿,让其生活有规律,安排患儿进行适合自身状态、喜欢且力所能及的活动,限制危险性较大的活动,防止出现意外;严重贫血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定时测量心率,观察有无心悸、呼吸困难等,必要时吸氧。 4.预防感染 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要适宜,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尽量不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每日进行2次口腔护理;观察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等有无感染迹象,随时给予护理。 5.健康指导 (1)宣教科学喂养的方法,改善饮食习惯,补充含铁食物。 (2)作好宣教,掌握口服铁剂的方法、疗程及注

14、意事项。 (3)解除思想压力,对活动无耐力的患儿要多给予关怀、疏导、理解和鼓励,对有异食癖的患儿,应正确对待,不可过多的责备。 (4)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5)加强预防宣教,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婴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早产儿从2个月开始,足月儿从4个月开始),如菜汤、水果汁、蛋黄、鱼泥、肝泥、肉末等。 第四节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

15、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用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1)摄入不足:乳类中维生素B12较少,尤其是母亲长期素食或患有维生素吸收障碍疾病者,若未及时添加辅食可致摄入不足;偏食或仅进食植物性食物也可出现维生素B12不足。(2)需要量增加: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B12的需要量增加。严重感染者维生素B12的消耗增加,未及时补充可致缺乏。(3)吸收、转运障碍:维生素B12进入胃内,先与内因子(糖蛋白)结合,然后到回肠末端吸收,入血后与转钴蛋白结合并运送到肝脏储存,若此过程发生异常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2.叶酸缺乏的原因 (1)摄入不足:羊乳中含量很少,牛乳类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叶酸也被破坏,故婴幼儿如未及时添加辅食均可引起缺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