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854623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管理信息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管理信息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管理信息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管理信息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学校名称: 咸宁学院专业名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 熊 钢二九年九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1专业概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源于1992年原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的电子电器专科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专科专业的基本条件、基本建设、基本规范、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于2003年申报,2004年获准招收普通本科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

2、数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原理等。其中,大学物理、数字电路和微机原理等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本专业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建了物理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电子与通信、电工与电气工程等教学团队,以团队为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3人,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33.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还有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1%。专任教师100%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符合度100%,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

3、100%为本科生授课。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已获得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学校等科研、教研项目32项,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3篇。本专业在校外已建有中国电信咸宁分公司、中国联通咸宁分公司、咸宁咸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众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鑫合欣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展恒电子玩具有限公司和许昌瑞新电气有限公司等7个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设施较好,指导队伍稳定,管理规范,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习要求。目前,本专业以“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正在校内建设和完善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5945平方米,配套实验设备总值1065.88万元。拥有理学、工学类纸质图书19

4、7520册,电子图书66383册,纸质期刊29448册,电子期刊197812册。能满足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要求。本专业现有2006级、2007级、2008级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共计276人,其中2006级121人,2007级77人,2008级78人。2008年首届毕业生154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6.8%。2008届毕业生中,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1人,三等奖1 人。2009年第二届毕业生161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1%。2008、2009两届毕业生中有18人考取了研究生。继2003年彭江、翁志福等同学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后,2009年罗静等同学制作的“低频功率放大

5、器”荣获“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G题全国一等奖,王瑞冬等同学制作的“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获A题湖北省一等奖。2007年第二届“达盛杯”全国电子毕业设计曁创新设计竞赛中,周文和李苗苗同学制作的“数控电源”获大学组二等奖;2008年湖北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周凯等同学制作的“位移测量装置”和宋迎富等同学制作的“高功率因数电源”均荣获湖北省二等奖; 2006年湖北省第四届“挑战杯”人福科技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周敏和张铮同学的“医用点滴自动监控仪”荣获优胜奖。2008年蒋辉同学获得湖北省第十五届外语翻译大赛二等奖。本专业的建设按照“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

6、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要求,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为导向,遵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课程设计原则,优化理论、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着力打造本专业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技能等课程模块,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加强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严格教育教学基本规范, 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数学、物理基础和专业基础扎实,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获取、运用知识能力和较强工作适应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应用人才。2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2.

7、1 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思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等学科为依托,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并进行了科学规划。遵循本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执行情况良好2.1.1 专业设置电子信息产业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能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他各部门起带动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是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电子信息技术与

8、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产品门类;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3C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电子信息产业被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湖北省,特别是咸宁市实施经济强市的重要举措。学校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数学等专业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创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立足鄂南,为基层培养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

9、专门人才。本专业的设立既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校条件和学校文、理、工、管、史、经等学科竞相推进的专业发展思路以及人才定位目标和服务面向。2.1.2 专业建设规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为导向,遵循该专业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课程设计原则,优化理论、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加强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严格教育教学基本规范, 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目标定位,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良好的政治理论基础,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应

10、用能力,以及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获取、运用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学术成果、教学质量、服务社会等方面在校内一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校级品牌专业。(1)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按照“转型改造、培养提高、按需引进、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促进教师教育类师资向理工类师资转型改造;

11、采用在岗培训、校外访学、学历提升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知识、能力素养和教学水平;根据专业教育教学的具体需要,引进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树立教学楷模和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等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同时还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学研讨和学术会议。通过几年的建设,使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2)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规范建设课程;调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以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建设。已有大学物理(2007年)、数字电路(2007年

12、)和微机原理(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学校对精品课程按每门2万元投入进行建设。(3)教材建设。本专业中63%以上的专业主干课程都是选用省、部级优秀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为了加强对本专业的教材建设,特别是实验教材的建设,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对出版省、部级优秀教材给予了经费支持。目前,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原理学习指导与实验教程、电路理论等教材正在编写之中。(4)教研科研。大力鼓励教师跟踪本专业学术前沿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发表有较高层次的科研论文,学校对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也给予了奖励。发挥本专业应用广泛的特点,动员教师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与企业合作,为咸宁乃至湖北的

13、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目前,本专业教师与咸宁咸丰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汽车指纹防盗系统已获得成功,使该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咸宁市水文局合作的“基于3G通信网络的水文信息监测系统”项目也初步完成,正在推广之中。(5)学科建设。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导向,对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了整合,凸显“应用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两个研究方向。加强与企业在通信网络、智能图像信息处理、电子监控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合作,继续进行指纹防盗系统、3G通信网络技术、医用智能输液系统等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转化。2.1.3 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

14、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根据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密集、技术更新和发展十分迅速和教育教学的实际这一特点,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与完善。新的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两大课程体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含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由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任选课程等

15、模块组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由人文社会实践、基本技能、基础与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和应用创新五大模块组成。人文社会实践模块由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组成,主要是人文社科等综合素质的教育训练;基本技能模块以电子元器件的辨别与使用、基本电工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测试方法,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中常用的仿真软件等内容为主,重点针对电工电子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与专业实验模块重点为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设置;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目标;应用创新

16、模块包括毕业设计、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等,主要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培养与训练,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以及开发部分功能模块的能力。五大模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贯穿本科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全程教学体系。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实践环节增加,强化学科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环节。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已达到30以上。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更合理、科学,教学计划符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本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2专业基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