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讲解学习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837471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讲解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讲解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讲解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讲解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讲解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讲解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讲解学习(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訓詁的方法二:因聲求義,一、因聲求義的定義及應用 (一)定義:所謂因聲求義即通過字詞的聲音線索去探求字詞的意義。 (二)因聲求義的應用 1人們很早就注意到音與義的關系,早在先秦文獻中就有聲訓材料的出現,如: 論語顔淵:“政者,正也。”孟子盡心下:“征之爲言正也。”禮記表記:“仁者,人也。”禮記樂記:“德者,得也。” 2而漢代劉熙的釋名可以說是聲訓的開山之作,主要從聲上解釋事物的得名之由,如: 釋天第一 :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缺也,滿則缺也。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廣也,所照廣遠也。景,境也,明所照處有境限也。晷,規也,如規畫也 。曜,耀也,光明照耀也。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宿,宿也,星各

2、止宿其處也。,二、根據:音義相因。 黃侃先生說:“凡聲之起,非以表情感,即可寫物音,由是而義傅焉。聲義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後文字盟生。”這說明了形音義的關系。 1最初,音義之間的聯系完全是偶然的。正如荀子正名所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這裏名即古人給一事物所定的名稱,同一事物不同國家不同名族會有不同的名稱,而不同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命名。 2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認識水準的提高,在原有詞語基礎上産生很多新詞,新詞的産生很多是舊詞的引申,如果與原義差別較大,就産生出了新詞,有的語音不變,有的稍有差別,這種詞稱爲派生詞也叫孳乳詞。國外語言學家稱爲同根詞。這些詞之間就有

3、了音近義通的關系。如:分、頒、北、背、片、爿、班、辨、辯等,音近義通,均有分開義。,3右文說 “右文說”首創於宋代的王聖美。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為右文。右之字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如斯之類,皆以戔為義也。”文中“其類在左”,就是指形聲的形旁多在左邊。但它充其量只表示意義的大類,或稱意義所屬的大的概念範疇,而聲旁多在右邊,是表意義的。右邊的聲旁一身而兼聲義二任。“右文說”到了清代,段玉裁更提出了“聲義同源”說而推進了一步。發揮段氏的“聲義同源”說的是高郵王氏父子。其後是黃承吉

4、,更提出了“字義起於右旁之聲”說,這就是所謂的“右音說”。以前人們認為形成字形符表義聲符表聲,而形聲字中形符多在左邊,所以當宋王聖美發現在右的相同聲符的字有時意義相同,聲符表某個共同的意義,就稱為右文說。,右文說揭示了同源分化字的意義皆從原字而來的文字現象,對同源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右文說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後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常用凡某聲字皆有某義即有擴大化之嫌。而且,右文說還容易使同源詞的研究受到字形的限制,掩蓋了字形上沒有聯系的同源詞。如呼與喚、引與曳即是字形無關的兩對同源詞。,如:朱可表紅色,於是人們就將朱與紅色事物的命名結合在一起,如:袾,指紅色的衣服。絑,指紅色的繒。

5、硃,指丹砂。駯指红色的马。 另外方言音轉也是音義相因的表現,如:方言卷八:“布穀,自關而東梁楚之間謂之結誥,週魏之間謂之擊穀,自關而西或謂之布穀。”又禮記月令:“鷹化爲鳩。”鄭注:“鳩,搏穀也。”爾雅釋鳥:“鸤鳩,(吉鸟)(匊鸟)。”郭璞注:今之布穀。江東呼爲獲穀。本草拾遺:“布穀,江東呼爲郭公,北人云撥穀。”六書故:“其聲若布穀,又謂之勃姑,又謂之步姑。”清人錢繹指出:“布穀轉而爲搏穀,撥穀,轂姑,步姑,結誥轉而爲擊穀, (吉鸟)(匊鸟),又轉而爲獲穀,又轉而爲郭公。今東吳人呼撥穀,亦爲撥哥,又呼爲勃姑。”,三、訓詁中常出現的問題 由於形義之間的密切聯系,人們在思維上往往習慣於從字形去求詞義

6、,這樣一來字形往往成爲理解文義的障礙。訓詁中望文生訓的毛病也就因此而産生。如: 鶡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這裏的“一壺”是什麽意思?“壺”乃“瓠”的假借。一壺即一瓠,也就是一個葫蘆,古人有用葫蘆渡水的習慣,莊子逍遙遊:“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崔豹古今注音樂:“有一白首狂夫,披髪提壺,亂流而渡。”易泰卦有“包荒,用馮河”的記載,據高亨先生解釋:包,疑借為匏(po),就是瓠(葫蘆)。荒,空也。匏荒,謂瓠空虛也。馮河,涉河,所以,此“謂瓠空而以之涉河也”。(周易古經今注) 瓠、壺古同爲匣母魚部,如果拘泥於字形就會出問題。,四、因聲求義的作用 (一)破假借 1古漢語中

7、假借、通假大量存在,漢語中音節少,詞語多。而在早期漢字也很少。因此,許多詞有音無形,借用同音字來代替也就很自然了,漢語中由此産生的假借現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古代的教學大多是口耳相傳,這樣在記錄傳播的過程中,自然會出現很多的別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假字。通假與假借的大量存在,使得我們在攷察詞義時,必須脫離文字形體,通過字音以求其義。 2黃侃在論學雜著求本字捷術:“大抵見一字,而不了本義,需先就切韻同音字求之,不得,則就古韻同音求之,不得者蓋已鮮。如更不可得,更就異韻同聲之字求之。更不可得,更就同韻、同類,或異韻、同類之字求之。終不能得,乃計較此字母音所衍之字,衍為幾聲,如有轉入他類之音,可就同

8、韻異類之字求之。若乃異韻異類,非有至切至明之證據,不可率爾妄說。”,3可利用材料 與中古音有關的可以使用廣韻等書。另沈兼士的廣韻聲系不按韻排,而按照諧聲符號重新排列。如:公 蚣袞忩松訟頌忪伀翁(“公”稱為第一主諧字);袞蓘 ;松凇菘鬆;翁螉滃蓊暡塕。以第一主諧字為聲符的形聲字作聲符時,稱為“第二主諧字”,如袞松翁,依此類推,以至第三第四主諧字。這本書的用處首先是訓詁學上的,沈兼士先生是相信“右文說”的,主張聲符包含基本意義,所以她要對廣韻的諧聲字作這樣的編排,這樣對聲符義的研究有幫助。其次是音韻學上的,但因為編排體例的原因,音韻學上的用處似乎不直接。它不是按諧聲類型排列的,比如:不是把所有明母

9、與來母諧聲的字(如蠻:欒,睦:陸),都放在一塊。只能看到一個諧聲字組內部的情況,對上古音研究的幫助不是很直接。,與上古音相關的主要用說文通訓定聲。通訓定聲根據“舍形取聲”的原則,將說文中所收的字分統於一千一百三十七母,歸併為十八部。每字下除本義外,分列假借、轉注、別義、聲訓、古韻、轉音等項,輯錄有關該字的字義引伸及聲音通假等資料,為我們研究上古漢語詞彙,尤其是研究詞義引伸和同聲假借現象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例一、白居易琵琶行:“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 這句詩全唐詩本作“幽咽泉流水下灘”,“水”字下注云“一作冰”,“灘”字下注云“一作難”。清人廬文弨校本作“水下難”,段玉裁認爲當作“冰

10、下難”,日本那波道圓本作“冰下灘”。,郭在貽先生認爲當作“冰下灘”。首先“水”字必是“冰”字之誤,因爲泉流水下的說法是不通的,泉也是水,不能說水流於水下。從詩的結構來看,上句說鶯語花底,下句說泉流冰下,對應異常工整。其次看“灘”字,段玉裁說:“泉流冰下灘不成語,且何以與上句對?”這是因爲他不知道“灘”字的特殊含義。此“灘”字乃氣力盡的意思,其本字當作“痑”,又寫作“癉”,廣韻上平聲二十五寒韻:“痑,力極。”(廣韻他幹切,平寒,透。)而“灘”與之音同(他幹切,平寒,透。)太平廣記第五冊卷二一二資聖寺條:“稜伽効之力所癉。”力所癉即力盡。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鬼神類,萬千般,變化如來氣力灘。”“氣

11、力灘”即氣力盡。皮日休上真觀詩:“襹sh褷sh風聲,跁b跒qi地力痑。”用本字。,例二、漢書東方朔傳:“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衆庶。” 如淳曰:“逢占,逢人所問而占之。”,按:此注是典型的增字爲訓,乃訓詁之大忌。那麽此處“逢”到底該作何解呢?我們可以從聲音上去探求一下。如何查?翻開廣韻,先從其同音字入手,“逢”在廣韻鍾韻,其同音字我們未發現能適用於此的詞。我們再找一找與之音同或音近的詞,首先看一下聲韻皆同而聲調不同的字,結果在去聲找到了“摓”字,釋義爲“灼龜視兆也”,這就與逢占意義合起來。因此我們基本可以斷定此“逢”乃“摓”之借字。,例三、詩經周南汝墳:“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毛

12、傳:“調,朝也。”,毛傳何以訓“調”爲“朝”,二字從字義上看無法引申,只能從聲音入手。朝:廣韻陟遙切,平宵,知母。調:廣韻徒聊切,平蕭,定母。從廣韻來看,二字好象沒有關系,當然熟悉音韻的人,能夠知道二字之音實際存在密切的關系,古無舌上音,知母當屬端母。定與端發音部位相同,韻上二字相近,故可通。 通過說文通訓定聲,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查說文通訓定聲“調”與“朝”都在孚部,而且朝類字與調類字緊挨在一起,前者屬“舟”聲,後者“周”聲,均爲職流切。即二字的表音偏旁讀音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上古時這兩個字讀音亦當同或近,故可通假。,例四、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説人志。” 司馬

13、貞索隱:“謂卜者自矜誇而莊嚴,說禍以誑人也。”,此釋解來總有些不順。於是王氏父子從古音出發,加以攷證。 王念孫 讀書雜誌史記六:“嚴讀爲譀。説文曰:譀,誕也。誇,譀也。(廣雅同)廣韻引東觀漢記曰:雖誇譀猶令人熱。誇譀猶言誇誕。此謂卜者多言誇誕以惑人。”二字的中古音:“譀,廣韻下瞰切,去闞,匣。”“嚴,廣韻語切,平嚴疑,談部。”語音有一定的差別。而說文通訓定聲“敢”字下,有譀與嚴字。二字同以敢爲聲旁,古音當同或近。,例五、【錯牾】 大詞典獨引 新唐書段平仲傳:“平仲錯牾不得言,乃謬稱名,帝怒,叱去之。”釋義爲“抵觸;不順從”。 按:此釋誤,這一點細詳文句即可知。爲了更清楚說明問題,我們將前文一並

14、引出:“平仲與考功員外郎陳歸被選,同得對,粗陳振恤事,帝察其意有所畜,以歸在側未言。事訖,平仲方獨進,帝乃並留歸,正色問之,雜以它語,平仲錯牾不得言,乃謬稱名,帝怒,叱去之。”句意是說:段平仲與陳歸奏完振恤之事,平仲尚有話要說,只是陳歸在側,所以想等陳歸去後獨自進言,然而皇帝卻留下了陳歸,因此當皇帝正色問他時,他“錯牾”說不出話來。這裏需要特別注意“不得言”三字,即段平仲是說不出話,而非不說,文中絲毫看不出“抵觸”的意味。再說,段平仲面對皇帝,估計也不敢抵觸不言。,其實這裏的“錯牾”乃“錯愕”義,舊唐書的對應文句證實了這一點:“及奏事畢,退,平仲獨不退,欲有奏啟,上因兼留歸問之,聲色甚厲,雜以

15、他語。平仲錯愕,都不得言,因誤稱其名。”舊唐書語意較明,平仲實因皇帝聲色甚厲且又有陳歸在旁,因此倉促間驚愕得說不出話來。 說“錯牾”爲錯愕義於句中自可說通,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爲什麽“錯牾”會有此義,特別是詞素“牾”該如何解。以下試說之。 我們認爲,“錯牾”就是“錯愕”,二者實爲一詞,“牾”與“愕”通,不過這裏還有另一個字“遻(即遌字)”在起作用。 說文辵部:“遻,相遇驚也。從辵、屰,屰亦聲。” 集韻鐸韻:“遻,説文相遇驚也。或從心,隸作遌、愕。” 集韻暮韻:“遻,遇也。”從說文和集韻我們能知道這樣三個信息:一、表驚愕義本字作“遻”,“愕”乃其後起分化字,因驚愕表心理,故改從心。表此義讀五各切。

16、二、“遻”表遇義,當從其本義“相遇驚也”引申而來,因意義變化,故讀音亦變,讀作五故切。,三、“遻”最初當只有一音,後來才分化爲二音。這一點從下面一例中亦可看出。莊子達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陸德明釋文:“遻,音悟。郭音愕。爾雅云遻,忤也。郭云謂干觸。”這個例子說明“遻”在郭(象)時可能尚只有一音,讀作五故切當是較後的事。 從“吾”之字與從“咢”之字多有相通之例,如: 鄂與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鄂然謝曰”,集解引徐廣曰:“鄂,一作悟。” 遌與俉:史記天官書 “其人逢俉”,漢書天文志“俉”作“遌”。 遌與逜:爾雅釋言:“逜,寤也” ,莊子達生釋文引作“遌,忤也。” 遌與悟:楚辭九章:“重華不可遌兮。”考異:“遌,史記作悟。”,亦有“遌”與“牾”相通的例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重華不可牾兮。”司馬貞索隱:“楚辭牾作遌。” 不過這裏用的是遇逢義,按照“遌”分化後的讀音當爲五故切。 從“鄂”與“悟”通、“遌”最初只有一音可以得出:“牾”與“遌”在讀作五各切時,亦可以相通。其實退一步說,“遌”讀五故切乃五各切之音轉,“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